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独家报道>正文

北大医疗城:一个新型医疗产业生态集群样本

时间:2017-09-18 16:05:13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担任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北大医疗)CEO近5个月时,宋金松终于公开外界颇为关注的全新战略调整。健康界注意到,定位品质和创新,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将成为北大医疗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宋金松此番表态的战略升级中,关涉最深最全的莫过于北大医疗城业务。无论是传统医疗服务板块转型为大健康板块,还是北大医疗产业园业务转型为创新创投板块,无不关乎北大医疗城的前进方向。

实际上,宋金松执掌北大医疗的头5个月,也是北大医疗城被频繁推至前台的一段时间。促成这一改变的动因在于,自2003年成立至今,北大医疗留给外界的印象基本是以并购医院见长,其构筑生态的实力几被弱化、鲜有提及。

北大医疗城全貌

时至今日,位于北京京北地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一个围绕健康产业的医疗经济体—北大医疗城赫然在目。健康界了解到,北大医疗城项目总投资额逾100亿元,占地面积50余万平米,建筑面积近100万平米。作为国内首家集“医、康、养、研、孵化”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生态集群,北大医疗城不仅可满足居民个人健康及医疗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民生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转型等方面,都颇具启发性、开创性、示范性效应。

“北大医疗城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产城结合,在国内算是一种创新。对一个城市而言,当医疗和产业结合,它就不再是一个成本中心,而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大医疗助理总裁范晶向健康界透露,北大医疗看好类似的产城结合或产融结合的功能共同体模式,并正在积极、审慎地考虑复制。

滋养生态

北大医疗城的生态构筑,肇始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国际医院)的筹建。以医疗机构为突破口构建产业聚集模式时,医疗机构的特质几乎决定了医疗城的特质。

2002年,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常务副校长韩启德联名向北京市政府提议筹建北大国际医院,估计当时也不曾料想这所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日后会发展成为北大医疗整合健康产业发展的引擎。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全景俯瞰

历时12载筹建,2014年12月5日,北大国际医院正式开业。作为目前北京最大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由北大医疗出资兴建,后者隶属于方正集团。很显然,至今历时两年半发展,北大国际医院正成为国内社会办医的样板,同时也是北大医疗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坐拥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兄弟医院的资源优势,北大医疗的打法相对稳健,即以自身的医院网络为基础,推动横纵双向的产业链拓展:以医院为中心横向拓展产业,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纵向延伸产业,对患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此逻辑下,视角投向生命科学园区,内容涵盖北大国际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六院昌平新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老年健康养护中心、北大医疗产业园等机构的北大医疗城逐步搭建成型。

“北大医疗城不止是医院集群,还是研发中心、国际医学交流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孵化与创新中心。”范晶认为,北大医疗城的价值效应还有不小的想象空间。比如,配合北大医疗的大健康产业链,迎合新技术改变医疗系统的新趋势,北大医疗产业园将转型为创新创投板块,从资产属性较强的北大医疗产业园转变为以“创新孵化+投资”为主的北大医疗创新谷。

在北大医疗看来,北大医疗城之所以有望成为典范,原因在于三点:医疗城内的医疗服务从重到轻都有分布,可以自成生态,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业链条布局科学合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综合和专科、研发和治疗可以高效匹配;具备明显医疗属性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资源、资本“聚变”效应明显。

永续经营

近年来,医疗健康城建设风靡全国,背后动因暂且不议,这些一拥而上的“造城梦想”时至今日落成几何?对于保有永续经营梦想的北大医疗城而言,这一点同样充满挑战。

通过医疗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的“造城”模式,如何节约管理成本,激活医疗城内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提升医疗健康产业创新能力等,无不是医疗城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打通。”范晶举例称,北大国际医院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综合医院,而是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服务管理外,还要有一定的整合医学技术发展,能与周边的产业形成互动。“北大医疗产业园入驻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最新技术、前沿业态应该在北大国际医院得到最优先的应用,从临床研究阶段就开始合作。”

北大医疗城的未来规划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广度上有计划地延伸——医疗复制、规划设计、资源嫁接;二是在深度上进一步挖掘——孵化、研发、投资。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北大医疗产业园总经理李海生。他认为,医疗城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能否诞生世界级巨头企业、能否诞生世界著名的深层次孵化器、能否带动其依托的学校成为下一个“斯坦福”,帮助创业、科研成果转化。

李海生表示,对于产业园生态布局的考量,最容易犯的错误莫过于追求大而全,什么都想做,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倒不如坚持“小而美”,明确自己的定位,坚定地延续执行。

“其实,产业园的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李海生说,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完善生活设施,比如,设立健身房,让园区的精英人才在忙碌之余享受健康生活。

业内人士知道,打造高水准的医疗城,少不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更少不了雄厚资金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布局。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大医疗城汇聚了国内外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研究项目和前沿科技研发企业,同时配备开放实验室、药物技术研发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可为企业提供实验委托、第三方独立检测等多种科研服务。

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式合作上,北大医疗城将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企业研究成果向医院转化。上下游产业资源汇聚,企业可相互合作。企业研发成果向产业链下游企业转化,搭建企业间成果共享平台。

“北大医疗城并不会局限于区域性,未来,除了充分发挥职住平衡、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外,必将辐射全国的医疗机构和产业链条。”谈及北大医疗城的理想格局,范晶信心满满。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