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访谈人物>正文

方舟:语言拆解与诗意重构的高手 ‖ 张况

时间:2017-06-20 14:21:46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方舟:语言拆解与诗意重构的高手

  张 况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有些夸张,但在我看来,方舟的文本是关于语言破坏与建设并行不悖的矛盾统一体,他打破传统语言模式和既定表达范式的诗歌写作,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值得诗歌界肯定。也许没有更加贴切的词语来形容我对方舟诗歌的喜爱,解读过程的喜悦带给我的那种快感,让我着实感觉到了方舟对于文字修炼的谨严与苛刻。方舟近年来的写作,无不体现了他拆解语言和重建诗意秩序的过人禀赋。

  我对方舟的写作一向很关注,不惟我俩是过从二十年的好友,更在于彼此一贯性情相近,且灵犀相通。两个互相砥砺的老友,彼此之间朴实的惦念,或许也可以视作一种惺惺惜惺惺的亲近吧。作为多年的诗友兼兄弟,我一直将方舟看作是自己处世和写作上的双重楷模。

  我认为,真正的写作者确实需要具备像方舟一样的话语激情、消解能力和炼句洁癖。如果说话语激情是解决创作冲动的最好药引的话,那么消解能力就是解决文本取舍的重要基础,而炼句洁癖则可以标举为彰显写作个性的重要路径。在广东诗歌界,个性鲜明的方舟,我认为至少拥有这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他总能出类拔萃,总能以独特的个性和优美的抒情方式,精准地捕获属于他自己的书写题材,并赢得一片普遍的叫好声。作为广东实力派诗人之一,方舟前卫而稳重的文本以其成熟的品相和气质,为广东诗歌增色不少,为文学界所称道推崇。

  凭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我发现方舟近几年的写作更趋理性和冷静了,我欣喜地看见并感受到了他诗歌中的时代烙印有着心灵契约般鲜明的特质,那是一种与别的诗人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换言之,那是方舟的方式!这种可喜的变化是一个诗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我曾细读过方舟早期的作品,有一种才子式的汪洋恣肆。对比他这几年的作品,我得出的结论是,他近期的作品以冷峻的力量感和睿智的思辨色彩积极地附着于诗句本身,有着一种成熟稳重的端庄体系,只有有品位的读者,方能读出其沉实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见示。

  在我看来,“语言关”毫无疑问仍是每一位写作者必需跨越的重要“关隘”,对诗人而言,它其实是道德关和价值关的具体体现,是这“二关”的总和或曰共同体,跨过去了,也许你就可能成为一个驾驭能力良好的优秀诗人,就可能成为一个有良心有建树的写作者,并以此而让人们记住你的文字呈现出来的力量。跨不过去,你就可能难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诗人,即使能成为一个二三流的诗人,也可能只是个打酱油式的不入流的码字匠而已。当然,话语激情、消解能力和炼句洁癖并不玄乎,它首先应该是中国式的,而非舶来的洋式的;其次还应该是带有诗人心灵烙印和深刻个性的,而不是套用在谁人身上都没有不妥的。惟其如此,才能磨砺出属于诗人个人的独特标签。否则,写作者所有故作惊人之语的唬人姿态或喃喃自语式的梦呓反刍,都将是另一种脱离母体没有依托和出处的傲慢和偏见,根本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这种写作由于没有鲜活的诗歌意象和独特的地域性标志,会因此进入速朽的范畴。毋庸讳言,十余年来,这种穿着所谓“实验性外衣”的恶俗文本在中国诗歌界可谓拥塞行道,俯拾皆是,它们像一些有害物质,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官刊民刊、书店地摊、网络空间,颇有一种令人目不暇接的虚妄感觉。

  方舟的文本显然打动了我这些来对中国新诗近乎麻木的阅读视线和失落的感知神经。“一些人和凤凰一起学习生活/秋风是一条大地漂泊的软骨/它吹向哪里/哪里便出长一茬诗歌的种子/五百年后,他的长势盖过/工业园区里疯长的向上的睡眠/盛大的文学和离群的句子/在没有雁塔的山中/投靠了铁以及机器。”(《东莞物语·废墟与风景》),工业时代留下的粗重身影,在方舟笔下仍然有一种厚重的质感在翻新着百出的花样,试图接驳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段刚性的时空距离。方舟诗歌的语言美得就像情侣间贴脸的耳语,温馨而动人。有过打工生活和漂泊经历的方舟,一直重视在场感的挖掘,他内心收藏着的深刻的南方经验,在与经济发展进行深度对话之后,显得很有决绝意味的质感。方舟很看重那条关于文学和生活经验之间的逼仄通道,他甚至不惜以一个坚守者孤高的执著来守护这一历史性的遗迹,那种摒弃了现场经验,代之于心灵缅想的话语构建,就是方舟一直为之努力的一个具体节点。“工业”与’文学”在这里显然有了某种血脉相通的对接与契合。“盛大的文学”与“离群的句子”,原本是特立独行的两条平行线,但经方舟这么一糅合,它们即刻就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神气和生机。读到这样的好句子,我当然为之击节。读方舟果敢而温暖的诗句,有一种怀旧的情绪流溢而出,那是沉迷不出的历史关怀在读者内心盘桓不去的写实了。反观如今铺天盖地的口语、伪先锋、器官写作、下半身写作者嘤嘤嗡嗡的青蝇长脚蚊般恶俗的发声练习,实在让人无法安生并怀疑文学的功能。这些腥臊垃圾令人厌烦的大批量存在,让人们内心实难对中国新诗抱有多大的信心。

  “小巷里隐居的老人/一直没有说出,千角灯扎制的/世袭秘密。无关记忆、口授/他的灵感,仅源自对火焰的/追述。他的图纸是婴儿初啼时/升起的灯盏,他看见了古代的/祝福。视线中光体跳动//这初始的图像包含谶言/他暗存了很多年。现在他老了/他取出来,像取一件衣服或旧照片/他知道,他和南下的流亡有关/祖上宫廷被毁,时代在大海中失联/作为幸存者的后裔,他只能典当/剩余的光阴,重新回到宿命的光/让纸质的宋,在想像的火焰中/一字不漏地,重新复活//现在。剧场展厅观者如织/灯带向北,在飘,在继续飘/像一个朝代的灵魂,第一次/如此诚实地面对遍地子民。”(《再次写到灯盏》)。像这样有血有肉有故事有人文气息的善良诗句,读起来是非常温馨的。人们对湮灭于历史现场的自身源流与血缘的追问,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近年来似乎愈发深刻了一些,这当然是好事一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明的脐带,它一如传世的衣钵和灯盏,需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传灯之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水乳般交融的关系。将一位老人内心世袭的秘密和他终老之前的矛盾想法用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来,那需要非同寻常的结构能力。这一点上,方舟显然做得很好,他不但做得很好了,还做得非常切题。

  对于方舟来说,东莞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他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二十年,文化馆和群艺馆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获得了许多天然的写作素材。正是得益于珠三角生活经验的直接喂哺,方舟的写作才具有一种鲜明亮丽的南方特色和地域光华。

  “这个强行加入的艳词/像合唱乐队的指挥/统一了春天的旋律”,这是美得令人窒息的词语异质对接才有的力量,遇到这样的抒情,你能不眼前一亮?“我拒绝被割裂的美/譬如祖国的母语,被另一种/傲慢的符号强行肢解/一块完整的土地被殖民/被桩入界碑。故乡的风与月/却读出了旷世的离恨与乡愁”,这是方舟内心的家国情怀了,它裸呈着浑厚的乡愿情结,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能无动于衷?“这是我的祖国胳膊上/被剜出的百年伤口/7米宽,500米长”方舟笔下的“中英街”形象,直观得像手臂上的刺青。有着被殖民被宰割的惨痛经历的祖国,曾几何时让诗人方舟移植于内心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发酵成令人深刻警醒的“伤口”!读着这样的句子,有一种切近灵魂的疼痛感触手可及,是它伸手拽住了我流血的记忆,才让我重新回到了最初的历史现场。

  人事几番新,往来成古今。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新诗依然乏善可陈,几乎鲜有惊喜发生。我有时真的感到很困惑,为何中国新诗经过近百年的磨砺,却依然处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阶段甚至失声哑火的凄泣期?一种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是,那些貌似繁荣的话语暴力所呈现的焦躁与叫嚣,不过是一些自认为精英的青年和他们中的见风使舵者的虚妄的梦遗罢了,全都是过眼烟云,只要大风一刮,雨水一冲,很快就不见了影踪,这种遇水即化的羸弱文本,连读下去都是对眼睛的一种亵渎,更遑论留下什么硬朗的诗歌精神来激励人启迪人了。

  方舟是我的好兄弟,读者眼中的好诗人,他不卑不亢脚踏实地的写作早已让他获得了不菲声名。我相信,他掷地有声的文本,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令他赢得更多的喝彩和更大的尊重!

  张 况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方 舟简介:

  方舟,真名周柏,籍贯湖南,1987年武汉大学工学部机械系毕业,大学时代即开始诗歌创作并参与组建湖北高校诗歌协会。1990年南下,是广东底层写作的早期代表性诗人,有作品散见各文学期刊,著有诗集、随笔集7部。曾获首届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首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等。一级作家,系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现居东莞。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