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两岸文学交流的使者
王培静
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海峡两岸的文朋诗友相聚在北京,探讨文学和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学界的一件幸事。
近年我一直在台湾《青溪新文艺》上主编微小说栏目。
在这里,对本次活动付出很多心血的著名诗人王长征先生和他的团队表示感谢!
海峡两岸同属一族一宗,我们使用同一样语言和文字,我们是不可分割的骨肉兄弟。
我们共同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拥有一样的黄皮肤,我们身上流淌着一样的血液。
林静助总编及他的团队,这些年和世界很多华文文学组织共同举办过活动,他热衷于中华文化事业,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
林总编设想在大陆成立多个组稿创作中心,把带着大陆同胞体温的作品,把包含全国各族人民风土人情的作品介绍给台湾的读者们,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大陆同胞的所思所想。将来不定期的在全国各地举办改稿会、作家座谈会,研讨会,加深两地文化、文学的交流和融合。时机成熟,可邀请大陆的作家们一起到台湾去访问、交流。这样的善举,我们惟有全力支持,加强合作,让我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文学的繁荣共同努力!
因从事小说创作,所以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我想为小小说说几句话。小小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在世界华文创作中,大家比较喜欢这种知短而精的文学样式。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泰国、新加波等国家,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有用华语交流的地方,有办有华文报刊的地方就有小小说,就有小小说创作队伍。经过小小说人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走到了今天。
一篇好的小小说,不比一部中篇小说或一个短篇小说给读者留下的思考少,思想冲击小。
国内的小小说形势更好。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老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榜上有名。这是2009年修改鲁迅文学奖评选章程,小小说可凭作品集参评以来的第一次。从过去偶而有文学刊物发一篇小小说,到有了专发小小说的杂志《金山》《小说月刊》《天池》等。一些大型文学刊物如《北京文学》《小说界》都发小小说。《小说选刊》现在拿出很大的篇幅选发小小说,《小说月报》十月起开始发原创小小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小说这种简短、精致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业界民间设立的金麻雀奖,在2009年把小小说纳入鲁迅文学奖评奖前就已经评选了四届,到今天的第八届,已经评选出了六十多位获奖作家,这些人现都是各地小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许多人都进入了当地作协担任了领导。现在全国的小小说作者群体保留说,也得有五、六万人,小小说每年的年度选本就有近十种。每年各地的小小说征文接连不断。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作家的小小说进入了大学和高初中课本和高初中试题。
愿《青溪新文艺》作为两岸文化、文学加强合作的纽带,做好桥梁作用。愿海峡两岸的文化人携手并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前行呼与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作者:王培静,台湾《青溪新文艺》小小说主编、中外精短文学学会会长)
【本文系在“木兰诗会暨海峡两岸文学媒体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