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将人的行为和数据紧紧连接起来。基于这种背景,在那些不断强调“流量变现”“流量即王道”乃至“基于流量的KPI考核”的行业里,数据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放大。进而,量化标准于有意无意间跟定性联系起来,变成了价值评判。比如,对网上商城的一款产品来说,好评率就成了口碑或者美誉度;对一篇公号文章来说,转发量就成了文章质量和影响力,等等。于是,形形色色的数据造假随之出现:网店雇人写好评、公众号请人刷点击量、网络直播虚增观看人数……《哈姆雷特》里那句经典的“生存还是毁灭”,换到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无疑应该变成“刷还是不刷,这是一个问题”。客观地看,数据造假并非互联网行业独有现象,否则就不会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说法,互联网数据造假盛行,主要是随着这个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愈发重要,问题才更加凸显。
由数据造假催生的“虚假繁荣”,成了互联网行业泡沫化的催化剂。这不仅仅是经营者与投资人之间的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一些互联网创业者的数据造假,主要是为了骗取更大融资额,而这似乎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关联。其实影响远不止于此。首先,最容易联想到的也是最直接的,数据造假干扰了消费者的选择。对那些网购消费者来说,只有真实的用户评价,才具有参考价值,“刷”出来的好评无疑会形成误导。其次,数据造假伤害了那些真正专注产品、专注创新和脚踏实地的创业者,是名副其实的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在一个大数据流行的时代,人们经常强调用数据做群体“画像”,而假如这些数据是充满水分的,“画像”就是模糊的、扭曲的。正是由于我们处在“数字化生存”的空间,就注定了互联网的数据造假影响不会是单一的、行业的,而是一个需要从根源上正视和治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