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热点评论>正文

宝宝腹泻先止泻?佟建宁教授谈腹泻

时间:2021-05-26 14:21:01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腹泻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儿童腹泻,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每年约有52.5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病;腹泻病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腹泻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泻2.50~3.38次/人。家长们对孩子腹泻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它可大可小,正确应对至关重要。

日前记者有幸采访到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主任佟建宁教授,谈谈腹泻相关问题。

记者:怎样才算是腹泻?粪便次数增多就算腹泻吗?

佟建宁: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大便增多就认为孩子是腹泻了,其实不一定。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症。孩子正常时每天排出粪便次数因年龄和饮食而异,一般认为每天3次或以上的松散或水样便为腹泻。注意两个特点:“变稀”和“增多”。

粪便次数增多但性状正常不是腹泻;大便偏稀,同时次数相对多,但是宝宝是母乳喂养,也不一定是腹泻。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排便可能达到6~12次,如果没有同时出现哭闹、进食差、睡眠不安等其他不适症状,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记者:儿童腹泻先止泻?还是先抗感染治疗?

佟建宁:都不对,应该先补液!《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指南》(2020年版)给出的腹泻治疗原则: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继续适量饮食,合理用药。

可以说孩子腹泻时预防脱水比止泻更重要!

有些家长看到宝宝一腹泻,就立即服用止泻药,是不正确的。腹泻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其实腹泻是我们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当腹泻是由感染因素引起时,它可以促使致病源和毒素的排出。如果宝宝一腹泻,就立即服用止泻药,止泻的同时可能更容易导致病菌、毒素、代谢物滞留于肠内,引起肠道进一步的损伤。

所以,宝宝拉肚子不要过早使用止泻药,而应该密切观察48小时后再服用。做大便常规正常时再根据情况给宝宝止泻。

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常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腹泻不可怕,但是腹泻引发的脱水会造成电解质紊乱进而全身中毒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孩子腹泻时第一件事是及时补液预防脱水,同时观察症状并及时就医。

记者:腹泻怎么补液,补什么更有效?

佟建宁:口服补液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补液何时开始?指南建议患儿自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目前推荐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ORSⅢ)。

记者:除了补液,还有其他手段提升治疗腹泻效率的吗?

佟建宁:有很多,需要根据腹泻的不同病因判定使用。但是一般情况下指南推荐益生菌补锌治疗。腹泻除了补液之外,大量的临床荟萃分析研究证实,益生菌能够减轻腹泻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尤其是对病毒感染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疗效。益生菌能通过占位和营养竞争以及分泌细菌素等方式,抑制或者杀灭肠道中的有害菌,从而保证有益菌的优势地位,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同时,益生菌代谢产物还可以使肠粘膜中的促炎因子减少,修复因长期腹泻受损的肠粘膜,有效解决慢性腹泻,消除肠道炎症。

另外,补锌加口服补液盐是世卫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推荐的所有腹泻病的唯一治疗方法。除了WHO和UNICEF的认可外,其他权威机构如欧洲儿科协会(EAS)、世界肠胃病学组织(WGO)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CMA)也对锌在腹泻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腹泻会加剧锌的流失(我们体内的锌大多从粪便和尿液中排出),造成锌在体内缺乏的现象,而锌的减少,又会进一步增加胃肠道感染的风险,对宝宝还未发育完全的胃肠道,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会降低孩子们免疫力。临床观察发现:补锌能明显减轻腹泻的严重性和腹泻病程,并在以后2—3个月减少腹泻的发生。

记者:您前面提到了“补液、补锌和益生菌调节”还有可能同时服用其他由不同原因导致腹泻的特定药物,对婴幼儿来说全部按需服用非常困难目前国内是否有最新的替代治疗方案?

佟建宁:确实如此,我们也发现很多家长反馈给腹泻宝宝开的药品较多,然后依从性不是很好。推荐最新上市的欧艾思ORSIII补液益生菌,可以很好的解决宝宝依从性的问题,减轻家长的负担

欧艾思契合了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治疗趋势,首次将四种有效成分合而为一,形成了同时具有“低渗补液+补锌+益生元+益生菌调节”四重作用机制的ORSIII复方制剂,填补了中国食品领域补液市场的空白;与国内处方药身份的ORSIII相比方便易得,同时改善了口感,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是腹泻宝宝的全新选择!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