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病因病理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该类型因素即我们常说的肝肾亏虚,肝主筋,肝脏亏虚,引起椎间、关节间的软骨、筋膜等退化,支撑能力减弱,从而表现为功能退化,引发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等。肾脏亏虚,直接表现为很多患者在房事之后腰椎间盘突出加重。肾为肝之母,肾亏虚会直接引发椎间组织的气血运行减弱或者凝滞、水肿等,从而加重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等症状。
2)外力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4)寒湿等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临床表现
1)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4)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5)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6)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临床治疗
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1)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但牵引往往只是机械性地暂时消除对神经的压迫感,病理性的水肿并未消失,所以很快就会复发。
2)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椎间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或者减轻椎间盘的水肿状况,暂时减轻疼痛,需要持续操作,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3)支持治疗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
4)内调外敷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肝肾亏虚是内因,寒湿外力是诱因,因此需要内调肝肾,外敷膏药配合治疗,标本兼治。南京同仁堂的内调外敷方即属此类方法,治痛断根效果明显。
手术治疗
近年来,显微椎间盘摘除、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应用较多,其原理是直接切除突出或者膨出的椎间盘,消除其对神经根的压力,能快速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各种生理疼痛,但并没有改变椎间盘突出的根源,常常在几年后复发。因摘除后,破坏了椎间盘的原生结构,复发后,会在原来基础上加重病症程度。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
自我调节
1)加强腰背肌的锻炼。两侧强有力的腰背肌可以稳定脊柱、防止腰背部的软组织损伤和劳损、减轻腰椎的负荷、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减慢腰椎间盘退变的过程。
2)改善工作环境,注意劳动姿势。从事腰部运动的工作者,应当加强腰背部的保护,经常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反复受损。
3)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弯腰的活动,尤其有腰部劳损者更应注意。需要弯腰取重物时,最好先将膝关节屈曲,蹲下,避免腰部过度弯曲,减轻腰椎负荷,减少椎间盘突出的可能。
4)睡硬板床,注意保护腰背部,避免湿冷对腰背部的影响。
饮食禁忌
1)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应多食筋蹄类食物,如鹿筋等,能达到增强腰椎间盘、筋膜的强度、提高肌肉的力量,从而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缓解。
2)钙不仅是骨的主要成分,还具有精神安定的作用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含钙量多的食物有:鱼、奶及奶制品、芝麻、浓绿蔬菜、海藻类。
3)蛋白质是形成肌肉、韧带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日常生活中含蛋白质多的食物有猪肉、鸡肉、牛肉、肝脏、鱼类、鸡蛋、豆类及其豆制品等。
4)维生素E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紧张的作用,同样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的症状。日常生活中含维生素E多的食物有鳝鱼、大豆、花生米、芝麻、杏仁等。
5)维生素C能增强腰椎椎间盘的纤维环的强度,多食维生素C也能达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效果。维生素C含量多的食物有红薯、马铃薯、油菜花、青椒、卷心菜、芹菜、草莓、甜柿子、柠檬、橘子等。
6)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首先要忌高脂肪、油炸、硬质食物,这些食物不利于消化,影响疾病恢复。
7)忌辛辣刺激之物。辣椒、辣酱、辣油、芥末、榨菜、咖鲤、韭荣、大蒜等,辛辣刺激之物可使症状加重。
8)忌烟、酒、茶和咖啡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禁忌之一。患者如有烟、洒嗜好应及时戒掉,以利早日康复。
9)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还要注意忌腥膻之物。如黑鱼、鲤鱼、鲫鱼、鲸鱼、海虾、带鱼、淡菜、乌贼鱼等。
相关话题
《平时应该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以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间隙发病率最高。常见于男性青壮年。多有腰部扭伤或长期弯腰劳动或久坐史。先有腰痛,渐出现腿痛,沿坐骨神经向下放射,腹压增加时腿痛加剧,症状可反复发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椎间盘大小、突出方向等。卧床休息及按摩有效,无效者应牵引及手术治疗。
平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1.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夏天不要贪凉。
2.不要久坐。尽量不要长时间开车,不要通宵打牌,外出旅游或出差时尽量选择坐卧铺。
3.不要提重物。最好不要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
4.平时劳动时应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弯腰直接起身提重物,应该先下蹲拿到重物,然后再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5.加强锻炼。锻炼时要腹肌和腰背肌结合起来一起锻炼,不提倡单一的锻炼腰背肌或腹肌,做好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训练。
《为什么不良姿势可引起腰部劳损?》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了脊柱的正常运动,脊柱运动的动力来源于肌肉。当人们在静止直立时,起着维持脊柱稳定的主要作用。因此,当姿势正确时,韧带维持脊柱的静力平衡以及负重,不容易疲劳,也不容易劳损。维持脊柱的静力平衡时间较长,可引起韧带的疲劳,但往往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来缓解韧带的疲劳。
如果不良姿势造成韧带持久的疲劳,则可引起韧带的劳损。若肌肉也处于疲劳状态,更加剧了韧带和肌肉的劳损。尤其是人们劳动时,更应注意采取正确的姿势。如弯腰拿重物,若屈膝伸腰,提10公斤重物时,背伸肌需要有141公斤的力量方可提起。若采取伸膝弯腰这种不良姿势从地上提重物,腰背肌需要的力量要增加至256公斤。此时,作用力主要集中在下腰部,因此,腰骶部周围的肌肉、筋膜和韧带受外部作用力机会较多,所以容易引起腰部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