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通与苹果之争的连锁反应,居然牵扯出另一桩知识产权大案,即中国高通与美国高通之战。这次的主角,不再是两家美国跨国公司,而是换了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上场。
不同于苹果的家喻户晓,说起中国高通,想必人人都会觉得,他是美国高通在中国的子公司或分公司。起先,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故意混淆名牌,美国高通也“巧取”。
说起中美高通,笔者下意识地就认为,肯定是中国高通抱上了美国高通的大腿,这同样是中国高通无奈之处。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高通一直处于被傍名牌的尴尬境地,甚至明明是在维权,但有些人总会认为,明明美国高通很出名,中国高通现在是不是搏出位。
其实,早在90年代,中国高通才是顶着第一代民营高科技企业光环的民族企业,与联想、金山、巨人并列汉卡四大品牌,高通之名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采访90年代的那一辈人,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那有轨电车上的广告。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美国高通刚进入中国时,也打上了傍名牌的主意,当时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尚不健全,在同领域,也许联想、金山、巨人等品牌,与美国高通的名字又相差甚远,所以中国高通的“高通”品牌就此被惦记上了。
中国高通面对美国通讯业巨头,发展跟不上步伐,久而久之,市场被覆盖,品牌被混淆,逐步被美国高通所取代,也是时间上的问题。
“巧取”不成,来“豪夺”,中国高通终拿起法律的武器。
虽然中国高通的“高通”商标,逐步被美国高通同化,但注册在先,成立在先,出名在先的历史,是不会被抹灭的。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显示,中国高通前身为上海高通电脑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更名为如今的“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
自1992年起,中国高通先后使用、申请、注册了一系列“高通”商标,业务涵盖通信、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及服务。
1998年,美国高通进入中国。 2001年美国高通在北京注册了“高通无线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及“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公示系统里无任何商标注册信息,如此情形,美国高通坐不住了。
为了正大光明地用“高通”商标,美国高通曾先后开价5万、200万向中国高通购买,遭拒后再出“撤三”狠招。
“撤三”即商标法规定,商标三年不使用,便向国家商标局进行撤销。本来用以激活商标资源的条款,却被用来撤销他人商标,不知道会不会寒了条款制定者的心。
但中国高通是彻底寒了心,本来想默默做好企业的公司,面对大量似是而非的“撤三”诉讼,被逼“起义”了。2014年4月,中国高通将美国高通告上了法庭。
做民企难,做被处处打压的民企更难。
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非常不容易,前不久备受瞩目的《辱母杀人案》,归根到底,还不是为了做好民营企业,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搞得自己负债累累。这一悲剧的发生,折射的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难的问题。
对于中国高通来说,也是如此,甚至更难。作为高科技企业,中国高通不仅要做好产品,而且要做好技术储备,更要预估市场技术发展趋势。
当年做半导体芯片时,都是自筹几千万到技术研发当中,没有向国家申请过一分钱。而技术的升级,永远是无止境的,往往刚研发出来,就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血本无归。
而与美国高通商标的纠纷,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一个现状下,中国高通依然能坚持至今,实属不易,靠的可能不再是品牌的影响力,而是真正的技术能力与产品应用了。
近年来,貌似中国高通发展得越来越好,已经率先进入物联网行业,许多人都说,华为是为国争光的中国民族品牌,对其顶礼膜拜。笔者承认,华为的成功,但同样欣赏中国高通的坚持。
中国高通三十年如一日,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里深耕细作,这正不是体现了中国式的工匠精神!成功的民企值得尊敬,在不断发展着的民企,更值得我们的呵护与关注。
中国高通面对美国高通,丝毫没有怯意,可能就是因为祖国在强大,人们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爆发。当然,中国民企不会挟民族情绪行“宰人”之实,而美国巨头,也不要恃强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