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中俄蒙三国政府和企业界人士举办了“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发展之路”经济论坛。内蒙古一带一路能源燃料有限公司经济顾问、中国中铁华铁工程设计集团经理石中东先生提出了“苏打水换高铁”商务模式,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和关注。
据石中东先生介绍:“苏打水换高铁”商务模式借鉴了泰国前总理英拉提出的“大米换高铁”商务模式。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地区、贝加尔湖地区、中亚高加索山脉地区及蒙古国的一些地区都盛产优质苏打水。如果通过中俄蒙三国政府搭建平台,中俄蒙三国企业共同努力,运用“苏打水换高铁”商务模式,借助中国13亿人对优质苏打水需求逐步扩大的消费市场,不用中国政府花钱,通过中国政府和企业大量定向引进俄罗斯、蒙古国、中亚各国的优质苏打水这样一种经贸往来,让中国的高铁快速走向俄罗斯、蒙古国以及中亚各国。
中国的高铁走出国门,意味着中国的标准走出国门,中国高铁更多更快走出国门,将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中国高铁将让“一带一路”途经国实现人流、物流的快速流通,提高“一带一路”途经国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目前中国民间企业引进的俄罗斯优质苏打水的市场终端零售价已达到2.5元人民币一斤,逐渐接近中国普通矿泉水的价格,非常有市场竞争力。中国有13亿人口,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苏打水消费市场;按每10个中国人每天消耗1公斤苏打水估算,中国市场每天可以消耗苏打水13万吨,按1公斤优质苏打水市场终端零售价10元人民币计算,中国每天用于优质苏打水的市场消费能力有1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一个中国人每天花1元人民币购买优质苏打水喝。
如果中国每天市场消费优质苏打水的13亿元人民币中,有一半定向用于购买俄罗斯、蒙古国、中亚各国的优质苏打水,那么俄罗斯、蒙古国、中亚各国就有钱购买中国的高铁、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中国13亿人的消费市场,是助推“一带一路”的巨大动力。“苏打水换高铁”商务模式比“大米换高铁”、“矿产换高铁”商务模式更具优势:苏打水可再生;苏打水生产不容易破坏环境;苏打水生产不容易影响农牧民的就业;苏打水的经贸活动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