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公共卫生事业领域的一门应用科学。孙谨芳博士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副研究员,是流行病学领域新生代力量的佼佼者。今天,我们见到了这位流行病学专家。
普通人很容易将流行病学与传染病混为一谈。一开始,孙谨芳博士就为大家解开了这一困惑。她说道,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而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的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而流行病学研究的是人群,除此之外,流行病学的关键词还有分布、对比、概率、预防和社会心理等。流行病学研究离不开数据,如何发掘数据中的秘密,以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一个个疾病,促进人类健康,是她一直研究和努力的目标。
在周围人眼中,孙谨芳博士是个十足的学霸和工作狂。她2000年从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之后又获得了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学位。2003年,她进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繁重学业的她,作为课题实施人参与到了卫生部发起的《中国结核病防治效果监测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项目研究中,正是这一经历,坚定了她奋斗在流行病学研究前线的脚步。
中国一直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结核病例占全球总数的15%。找出结核病在我国高发的原因,实现患病率和死亡率双下降,便是这一课题研究小组设立的初衷。一年多的时间里,孙谨芳博士与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不畏艰辛,不断尝试更新研究方法,最终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该项目首次全面整合了中国结核病监测系统资料,并首次将管理学的SWOT方法应用于结核病防治策略分析中,系统阐明了防治工作中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对结核病的流行现况、影响因素和目前实施的结核病防治措施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为论证中国实现结核病千年发展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出台新的全国结核病防治五年实施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孙谨芳博士感慨到,当时还是新人的她,不仅在这一经历中感受到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使命感,还从许多前辈的身上学到了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使她受益终生。
从业以来,孙谨芳博士从未懈怠。2008年,她承担起了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深圳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她认为,艾滋病这一疾病由于它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知识普及是控制其在区域人群中发展扩散的第一步,然而在许多人口流动率高的基层地区,这看似简单的第一步往往都做不到位。项目实施期间,她与小组成员来到深圳市南山区马家龙工业区两家工厂,对流动人口开展了一系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仅在半年时间内,这一目标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普及率就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她还曾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慢性病防控经济学评价文献质量研究”,参与了全国总工会“妇女健康调查项目”、美国传染病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等。
多年来,孙谨芳博士身体力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流行病学领域不断探索,为守护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健康而战,为医学科研贡献了巨大力量。采访中,孙谨芳博士始终很谦虚得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依然有很多疾病尚未被人类征服,人类的健康之路任重而道远。古人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我们坚信,像孙谨芳博士这样醉心致力于流行病学研究的专家,未来一定会达成更高的科研成就。(文/魏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