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会是“下一个中国高通”?
想必是每个中国民族企业担心又困惑的悬疑。
中美高通商标争夺案,历经3个年头,至今悬而未决。中国高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攻坚战中,苦苦挣扎,美国高通有恃无恐地继续壮大自己的芯片帝国。
这是一个特例,还是在知识产权全球战略中,利益均衡博弈间,普遍现象?
不可否认,已30而立的美国高通,主导着全球移动芯片与无线通讯技术,它的产品覆盖着全球智能手机、无人机等智能终端领域,说他控制着全球中枢亦不为过,近20年来,美国高通向全球以及中国制造厂商提供的芯片总量累计超过75亿枚。
美国高通强大到令人望而生畏,中国高通有何本事,让美国高通“认栽”?
事件其实很简单,中国高通1992年成立,拥有数十个高通商标,范围涵盖通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 1998年,美国高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已知中国高通的前提下,同领域、同行业使用“高通”商标对外宣传。即使中国高通不断交涉、发律师信,美国高通熟视无睹,依然我行我素。
在美国高通的干扰、打压下,昔日与联想、巨人、金山能一较高下的民族企业,就这样落寞了。面对技术超前、规模巨大、市场遍布全中国,律师团队比技术人员更庞大的美国高通,一种无力感在中国高通中产生。
“企业自身竞争力强才是硬道理,维权只能尽人事。” 中国高通感慨道。但形势不会一成不变的。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厂商诉讼苹果iPhone 6手机外观侵犯专利,当华为挺直腰杆与苹果、三星交火,中国高通意识到,也许是时机到了。
中国高通在被侵权18年后,于2014年大张旗鼓地起诉美国高通,让美国高通禁止使用“高通”商标与商号,并将几十年来,由于品牌混淆造成的损失,通通还来。
虽然案件至今还在审理当中,但可以看出,交锋背后的故事,是中美知识产权的博弈。
中美“高通”之争,不再是两个企业之间的纠纷,已经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延展,它不仅可能让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也将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现实情况,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