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联体分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联体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北京远程视界集团、首都医疗集团、微医集团承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指导的“2017全国医联体建设与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
下午的分论坛,落脚到具体专科领域,启动了“全国骨科医联体联盟暨全国健康管理医联体联盟”,旨在为更好地探索构建以区域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模式,进一步畅通医联体内双向转诊通道,促进医联体业务发展,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加强医联体建设工作。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全国健康管理医联体骨科医联体启动仪式
本次论坛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办,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远程视界集团、微医集团、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上海健银医院投资管理集团共同承办,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尹岭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教授、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教授等健康管理及骨科疾病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由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创始人韩小红主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教授表示,慢性疾病的流行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有效控制。应对慢病挑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需融健康于万策。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多方协作,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只有广泛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有可能实现。
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教授表示,组建医联体,目的是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患者小病不用再挤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身的局限性,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一直比较困难,尤其在学科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挑战,希望“全国骨科医联体联盟暨全国健康管理医联体联盟”能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连接到大医院、大专家,实现学科医疗资源的上下流动、有效共享,使基层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唐世琪
论坛会上,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尹岭教授以《健康医疗科技资源共享,推进健康城市和农村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宣讲,王临虹教授就《骨质疏松的流行和防治策略》做了精彩演讲,唐世琪教授同与会者分享了《慢病管理创新模式》。
当日下午,还有多位骨科、健康管理领域专家及基层医院代表在健康沙龙上,就基层医院开展骨科医联体和健康管理医联体的建设等方面分享经验,探讨医联体发展新思路。
学术沙龙
今年两会上,医联体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促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至此,关于“医联体”的建设已经在国家层面有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和相应任务。
据悉,“全国骨科医联体联盟暨全国健康管理医联体联盟”是在《“十三五”期间卫生与健康规划》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引下,通过整合融合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4种医联体模式于一体,实现纵向精准医疗,横向远程医疗、区域数字医疗、全方面移动医疗,构建健康医疗、保险和云数据的“互联网+医疗+”大健康优质服务生态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加强对骨科医联体、健康管理医联体的理论研究、政策探索、法规实践、标准制订、技术创新、模式引导、行业自律,积极推进专科医联体的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让医联体内成员真正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现场演练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尹岭教授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对医联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军队、社会各类医疗资源作用,加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植根“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健康中国2030”是未来15年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会议中强调,“要把人民健康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