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27日在广州圆满结束。作为宣介中国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决心,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理解及认知的重要平台,本届大会有包括30余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在内的约600人与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强调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更加休戚与共是大势所趋,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多国学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升温、经济和政治政策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扩大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助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共同探索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平行研讨会“‘一带一路’与产业合作”上,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马欣用新颖的哲学理念来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当今全球治理的探索与创新。
马欣认为,要想彻底的理解“一带一路”是什么这一命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带一路”不是什么。
在马欣看来,“一带一路”它不是战略,因为它没有对手;它不是计划,因为它没有指标;它不是国际组织,因为没有正式成员;它不是制度安排,因为没有共同的规则;它是不是地缘政治?更不是,因为它不讲意识形态,不结盟,不划线。
按现有的多边合作框架来套,似乎都不合适,那它到底是什么?马欣从内容、定义、理念、结果、目标等五大维度归纳认为:“一带一路”从内容上说是“五通”(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人心相通);从定义上说是“四路”(开放、创新、绿色和繁荣之路);从理念上说是“三共”(共商、共建、共享);从结果上说是“双赢”;从目标上说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认为,其中的“三共”是核心理念,可它们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他说,“论语”很著名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里面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想悖”;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带一路”的理念完美的反映出先贤哲理,所以说“一带一路”是哲学,是中国哲学对当今全球经济治理的探索和创新,当然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马欣随后又向与会者阐述了“‘一带一路’为什么”这一命题。
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哲学观点来看,也一定存在内因和外因。“一带一路”的外因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受到空前的狙击甚至破坏,而内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转型,需要提升发展质量,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产业结构,在中美贸易战中也可以看到,高端产业还是比较脆弱的,像芯片等精密制造,有百分之七八十需要进口,而我们的低端产业又有百分之七八十是过剩的。所以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一去”就是去产能,但产能怎么去?是把它就地消灭,还是转移到需要它的地方去,马欣认为当然是后者。因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为我们的产业升级换代腾挪空间,又可以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育造血功能,何乐不为?
最后马欣在“‘一带一路’靠什么”这一话题中,阐述了“一带一路”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带一路”要想长足发展,必须靠创新。因为“一带一路”是前无古人,按现有多边合作框架去推进,恐怕未必适合。比如规则问题,大家对现有多边合作的共识是,必须先有规则,然后才有合作。然而“一带一路”开展六年来,没有建立规则,为什么?马欣认为是理念不合。因为规则的建立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下经过彼此妥协达成一致,而“一带一路”恰恰是对这个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认同,“一带一路”始终坚持的是互为中心,或者没有中心。这正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有没有道同的地方?“有,就是互联网。”马欣坦言,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开放、平等、透明、共享,而这些精神特质恰恰与“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相吻合。他认为,互联网,特别是产业互联网,是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共建的最佳平台和外延;而“一带一路”,又正是成就产业互联网建设的实质动力和内涵。
马欣的发言获得了与会者极大的共鸣和认同,受到各方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