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深度报道>正文

淘真宝奇遇记:六百淘来古旧书 奥迪A6L都不换?

时间:2020-10-19 10:31:47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这世上总有些机缘巧合的奇遇,亦总有些人有缘无份,不识宝贝,与珍宝擦肩而过,也只好由这些人抱憾终身了。

图为:购物搜索

平素,老九这人就喜欢逛淘宝旧书平台,所谓淘宝,自然是想淘换到宝贝。别说,还真被老九给遇见了。话说那一日,老九在一个淘宝店家的店铺里发现民国皮纸金刚经(满书批注),凭借老九多年的淘古经验,这纸张的色泽颇有年代感,况且少见的具有批注,批注刚一细读,又不同凡响,想来定不是池中之物。

图为:购物订单截图

来不及多想,老九怀着忐忑之心,赶紧下单支付,不久就收到了店家寄来的货物。货物一到手,老九便开始找寻这册书的来历,经过一番仔细研究,果然是一本奇书珍品。有次和知名鉴宝专家老吴喝茶闲聊,老吴不经意间说:“老九,你这本民国皮纸写刻的《金刚经》给我,我那辆车给你开去罢了”。老九惊讶,老吴那辆2016年的奥迪A6L办好近50万元左右。

图为:淘宝上搜索

原来这部《金刚经》刊印于民国丁巳年(一九一七年),至今正好一百年。是民国著名三大寺之一,焦山定慧寺德高望重的高僧智光大师的遗物。

图为:古书实拍

图为:智师手写记号5048遍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智师时年33岁,彼时智师辞去天宁寺职事,到泰县北山寺掩关三年,在关中专门研究华严宗义,潜心修行。由这本《金刚经》,我们由此得知,师之日课为持诵《金刚经》,书中记有,三年之间,师念《金刚经》5048遍。师在首页即批到“差一字,为一过;漏一字,为一过”,可见智师当时是怀着极恭敬诚细之心来恭读、持诵,甚至意念的任何夹杂,师都不容生隙。纵观师之一生,1921年至1924年的闭关这三年,可说是师最精进专修的三年,以后的岁月里,再也不可能容师这么仔细认真、专心一念、不间断,念任何一本经典到5048遍。他师或有,却有缺真实记载,故而此本难得。亦是僧人真修实持的具体展示,非常动人。何况书中还有智师持诵《金刚经》的心得批注真迹,可以说,是研究智师三年闭关专修、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另外据资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起,焦山地势险要,寺众咸劝引避,和尚(智光法师)以常住为重,誓共存亡,日寇至,阖寺精华,全付一炬,以挽救得法,未伤一人,而大殿、天王殿、藏经楼犹得保全。”因此这本《金刚经》至少与师也是一同经过了此一大劫难,因此,留传至今,不说是价值连城,至少难得一见,在藏家心里已是世间稀有的宝贝啦。

图为:古书实拍

其实,《金刚经》做为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最有名的经典之一,本身就具有收藏价值。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经》。人们甚至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成为释儒道三家的代表宝典。何况世人皆知六祖因《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往黄梅问道参禅,后更因五祖为其开示而悟入,成禅宗六祖。

图为:密密麻麻的批注

佛法最重要是解决心的问题,《金刚经》就提出降伏其心。虽然《金刚经》在中国特别流行,但要参透却很难,甚至入门都不容易。批注经典,古来高僧多有,大多散佚未见。真能得见一本由高僧专注持诵,有上万字精华批注的,必是难能可贵。故而此本由受过最早现代僧教育,先与仁山、大虚二尊宿同学,后来又成为台湾台湾华严莲社第一任开山住持——智光法师,手写批注的版本,记录着一位高僧的心血,具有高僧的持念功德,蕴含着佛法的精义解读,同时记录着一位佛教徒的虔诚修学时光,真是非常稀有的民国版本,非常适合现代人阅读、研究、珍藏。

图为:古书实拍

老九将这番研究结果告知店家,还“差评”调侃道:我要感谢你的慷慨割爱呀,店家想必是一副捶胸顿足的样子,只怕是要急火攻心了。有道是,书在书中自不识,只缘眼拙不识货呀。

图为:古书实拍

索引:

智光法师生平简介

入读三所僧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智光年十七岁,到宝华山依浩月和尚受具足戒。翌年扬州办了全国第一所的僧侣学堂——扬州天宁寺普通僧学堂,玉成老人十分重视僧侣教育,他立命智光到扬州入学。扬州在江北,与镇江隔江相对,是江苏省的佛教重镇,有二十四座丛林,而以天宁寺为首。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变法维新,通令全国省县成立僧教育会,以寺产兴办教育,培养僧材。文希法师在天宁寺创办僧学堂,是一项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当时镇扬诸山议定,学堂办在天宁寺,费用由镇扬各寺分担。首期招生,风气未开,只招到二十多个人,如今知道名字的,除智光外,另一位是仁山法师。僧学堂办了不到一年,文希自学堂的日文教师道扬居士处,获悉日本佛教的僧侣教育很进步,他决定东渡日本考察。但是有些对文希抱有猜忌成见的保守僧侣,借机向官府检举他「假借赴日考察佛教之名,实为勾结在日本的革命党人。」那时满清政府的官员,对「革命党」三个字畏如洪水猛兽,不分清红皂白,就把文希抓起来,判了个终身监禁。这一来,中国佛教的第一所僧侣学堂,就无疾而解体了。智光也由扬州回到泰县顾家庄的宏开寺。

过了馀年,到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杨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创办了一所僧俗兼收的僧学堂「只洹精舍」,是年秋季开学,智光与他扬州天宁寺的同学仁山,同入只洹精舍就读。未几,时年二十一岁的太虚法师,也进入了只洹精舍,《太虚大师年谱》宣统元年有如下记载:

春,大师以华山之策发,栖云之怂恿,就学于南京只洹精舍,凡半年,于古文及诗颇有进益。杨仁老授《楞严》,苏曼殊授英文,谛老任学监,同学有仁山、智光、开悟、惠敏等。

只洹精舍是杨仁山居士私人创办的,只有十多名学生,到宣统元年下半年,因经费不继就停办了。这时江苏省僧教育会开办了「江苏僧师范学堂」,设在南京三藏殿,由月霞法师任监督(后来由谛闲法师继任),智光、仁山、开悟、惠敏等就一起转到僧师范学堂。僧师范学堂颇具规模,有学僧百人,分戒、定、慧三班,办得很有成绩。但到宣统三年秋天,武昌起义后不久,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学堂受战争影响,又停办了。清季末年,佛教中最早成立的三所僧学堂,智光都读过,但都没有毕业,当然,这都不是他个人的因素。

华严大学毕业

民国肇建(一九一二年),以南京为首都,元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智师的同学太虚、仁山等,在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太虚且晋谒孙大总统,颇受嘉许。仁山本来是在镇江金山寺剃度出家的,主张借金山寺开成立大会,他并约集僧师范学堂同学智光、观同、宏模等二十馀人,与太虚同到金山寺开成立会。开会之日,仁山大声疾呼,要求诸山长老改革佛教,拨出寺产设置僧学堂,培育僧伽人才。以此与金山保守派的青权、荫屏、霜亭等发生冲突,仁山被殴受伤,青权、霜亭等亦被官方判刑,这就是近代佛教史上有名的「大闹金山寺」事件,而时年二十三岁的智光,也是在场的当事人之一。

是年,智师由南京回到泰县宏开寺。那时,泰县诸山联合开办「儒释初高小学」,聘智师为校长。儒释小学设在泰县北门外广惠庵中,全体学僧五十馀人,经甄试后分为初级、高级两班,初级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唱歌、画图、手工、体操,高级班加上英文、理科等,另外各有佛学课程。泰县宏开寺的弟子霭亭、南亭也都在校中受学。但又是「很不幸」的,这所学校只办了三个学期,又是因为诸山不能协力缴纳经费,又无声无息的解散了。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曾任南京僧师范学堂监督的月霞法师,以狄葆贤居士的推荐,入上海哈同花园为哈同夫人罗伽陵讲经,继而以罗伽陵之助,在哈同花园创办了华严大学,智师第四度入学读书,还带着他的剃度徒霭亭,一同到上海入学。华严大学开办未久,以外教人士的挑拨,学校在哈同花园办不下去,月霞法师乃把学校迁到杭州海潮寺续办。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首届结业,华严大学也就停办了。智光在校,与常惺、持松、了尘、戒尘、慈舟、妙阔等为同学。于华严大学毕业后,智师又与其弟子霭亭,随着月老到九华山东岩寺、宜兴罄山寺等处,月老讲经,智光代座,使他对于华严教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曾着有《华严大纲》一书,可惜后来毁于日寇侵华战争。

焦山定慧寺任职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冬天,月霞法师在杭州西湖玉泉寺入寂,得年六十岁。恩师往生,智光痛失所依,深感悲悼。翌年春,焦山定慧寺住持德竣老和尚,请名德遐山老法师讲《楞严经》,智师闻讯到焦山听讲。德竣老和尚素闻智师说教兴学,蜚声大江南北,为之安置寮房,供应研读经籍,照拂周到;讲筵开始,遐山老法师请他讲偏座,由此可见二老对智师的重视。经筵圆满,常州天宁寺冶开尊宿,聘师为知客。天宁寺定例,每六十年传戒一次,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庚申岁,值六十年一度戒期,求戒者近三千人,智师处理繁据法务,秩序井然。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智师辞天宁寺职事,到泰县北山寺掩关,关中专究华严宗义,三年之间,学力大进。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复应镇江焦山德竣老和尚之召,到定慧寺任监院职,并受焦山记别,改法名文觉,号智光,是年智师三十五岁。

定慧寺是江南古刹,古名普济寺,首建于唐代宋代曾予重建,佛印了元禅师曾驻锡此寺,使之更为有名。清康熙朝,御赐「定慧寺」匾额,并加修建。寺中庋藏文物及名贤手迹至多,清高宗乾隆南巡,数度驻跸焦山,留下不少的轶闻逸事。定慧寺原为禅寺,常住众三百馀人,民国后,以讲著名,与金山之禅、宝华之律,并称为江南三大寺。焦山宗尚曹洞,兼行净土,且时请名德宣讲经论,并三年传戒一次,所以宗、教、律三者并行。焦山传戒,每期戒子,三、五百人不等,智师任监院后,为增进戒子对佛法的认识,在寺内成立「学戒堂」,以海云堂为教室,于戒期圆满后,为新戒讲授基本佛法。这所「学戒堂」,就是他后来所创办的「焦山佛学院」的前身。

智师在焦山,轶闻逸事颇多,略举数则如下:

一、在台湾曾创办「台湾印经处」,着有《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的朱镜宙居士,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追随总司令蒋中正先生,在总司令部担任军需处副处长职务。他在其回忆录《梦痕记》中,有一段有关智师的逸闻,颇值一读。在《梦痕记》六十六节,记述曰:

到总司令部后,第一次随侍总司令出发扬州劳军,总司令命我亲送三千圆给王柏龄先生家中,并代致问,因他家曾为革命而一度被孙传芳抄没之故。归途,宿焦山定慧寺,寺创建于汉兴平间,初名普济寺,清乾隆间,始改今名。在长江中流,为镇江第一名胜。方丈智光和尚,馆蒋公于枕江阁,居高临下,开窗四望,长江如带,近山远岫,朗若列眉,真有「半点红尘飞不到」之概。昔人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信然。

焦山与小姑山相对,彭玉麟的〈彭郎夺得小姑回〉指此。智老更以文天祥、杨继盛二公长卷,请蒋公题字。又出所藏岳武穆、朱熹、文天祥、八大山人等名贤墨宝,及王羲之书《道德经》幢,《瘗鹤铭》、定陶鼎、周鼎各镇山宝物,请蒋公法鉴。如此希世奇珍,真是眼福不浅。

朱老居士上文中所说的王柏龄,本来是带兵的将领,此时转任江苏省建设厅长。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皈依印光法师,法名慧常,是那时佛教中有名的护法居士。至于文中称「方丈智光和尚」,是朱氏老年误记,因为智师那时是定慧寺监院,不是方丈。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七月,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带领数十名学员毕业旅行到了焦山。智师接待杨氏,两人纵谈世出世学,智师根据国父「佛学是哲学之母」的名言,发挥佛学义理。智师谓:

回顾吾国历史,每当季世,时方艰危之际,每赖一二仁人志士,凛于民族大义,发扬救亡图存的志节,转移风尚,蔚成救国淑世的风气。这种伟大的壮举,完全受了佛陀为拯众生、舍已身命的教义所熏陶,才能运用到政治上、军事上,发挥最高极致的效果。

杨氏闻之深为感动,即席赋诗赠智师曰:

焦山寺里一高僧,胸藏翰墨超群伦,

纵论古今军经事,令我心折无二人。

同年冬季,时任立法院长的邵元冲先生,偕夫人张默军女士在焦山小住,日与智师讨论内典,智师对邵氏解释,佛学不但是高深的哲学,而其范畴,可以说包括了一切世间学问在内。他并举出许多实例,与科学上发现的理论做印证。邵氏学贯中西,智慧很高,聆听佛学要义,举一反三,心领神会。下山之时,书联一幅赠智师曰:

山林自有不朽业,

今古无多独行人。

可见邵氏对智师的推崇。

民国十八(一九二九年)、十九(一九三○年)两年间,智师应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张莲觉的礼请,两度到香港讲经,开了香港讲经的风气。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在港,讲〈普贤行愿品〉,是年香港苦旱已久,开讲之日,大雨滂沱,以是听众极盛。智师于讲经圆满后,着《妇女学佛缘起》一书,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兴办僧教育

一九三三年四月,江苏省佛教会召开全省代表大会,智师以理事身份与会,在致辞时有一段话说:

……希望在座的诸山长老,今后真诚的发起菩提心来,应该普遍的创办僧教育,培养新血轮,将价值连城的法宝,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处所,都能获得佛陀的甘霖,洗涤每个人无始以来的三毒罪业。从今以后,只见道种升华,像虚空中的气流一样,只见上升,不见下坠。……

创办僧教育,培养新血轮,是智师一贯的理念,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的“大闹金山寺”事件,为的就是此一目的,可惜事过二十余年,创办僧教育仍在呼吁阶段。一九三四年,智师继任了定慧寺住持,他擘画改革丛林制度,肃清积弊。利用定慧寺原有的学戒堂为基础,创设新教育制度的“焦山佛学院”。智师自任主讲,邀约雪烦、东初、玉泉三师为助教,对僧青年施以佛学及世学教育。开办之初,有七、八十名学僧入学,按程度分为甲、乙两班,分别施教。智师早年培育僧材的理想,至此始得实现。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一九三八年上海血战后,京沪铁路两侧的城市相继沦陷,镇江也为日寇占领。智师此时已自方丈之位退居,但仍在寺中坐镇。是年年底,日寇侵略军自镇江到了焦山,拿着枪在定慧寺大肆搜查。国军转进时,焦山的要塞司令林显扬,把一个衣箱寄存在寺中,为日军查到,在箱子中搜出蒋委员长的照片和手枪;同时还搜出了几个穿僧装为掩护的逃兵。日寇认为寺方私通重庆分子,把几个逃兵身浇汽油活活烧死,并放火烧寺。一时之间火焰四起,虽然智师及住持雪烦,率领职事人员奋力抢救,但房舍也损毁颇重,焦山佛学院因日寇的侵略之火而被迫停办。这时智师的剃度徒南亭,担任泰县首剎光孝寺住持,乃迎师到光孝寺暂住。

到一九三九年,时局稍为稳定下来,佛学院重新复课。是时,沦陷区的佛学院均未复课,许多学僧无处受教,闻得焦山佛学院复课,各地学僧来投,人数增加。智师乃扩充班次,增加教材,聘请芝峰、现月、明性诸法师专授佛学,另聘得曾在大学任教的教师三人,授以哲学、理化、数学、自然科等课程,这所抗战期设在沦陷区的佛学院,创造了最佳的教学成果。

历经八年抗战,终于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寇侵略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一九四六年四月,太虚大师随政府复员返回南京,领导“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假焦山佛学院为训练场所,开设整理委员会的会务人员训练班,集全国九省市一百二十余位优秀僧青年,集训两个月,一切事务均由智师代表太虚大师主持。是年八月六日,太虚大师抵镇江,到焦山佛学院主持会务人员训练班毕业典礼,智光法师热烈接待他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太虚大师并撰写〈焦山佛学院碑志〉,勒石纪念:

金、焦二山,同占长江形胜,亦同以佛剎著名;然高德如佛印禅师辈见僧传者,则金峤为伙。焦屿至中华一九三四年,始有智光法师创立佛学院,雪烦、东初继持其事。中历倭变,讲学不辍,可谓难能矣!顷岁,余领导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决议办会务人员训练班,聘芝峰主讲,就焦山主办之,全寺长幼翁然协力。因之得集九省市百二十僧英,陶铸其间,开国中教史未有之盛,系中国佛教将兴之望。余以主持毕业仪来焦,逐志之以备僧史参考。

中华一九四六年八月八日,太虚

弘法台湾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间,国共内战日益激烈。一九四九年徐蚌会战后,战事迫及江南,焦山已住不下去了,智师避乱上海,与他的弟子南亭法师,同住在上海慈云寺沉香阁。到了是年四月,南京沦陷,上海亦岌岌可危。智老有意到台湾,但考虑到人地生疏,到达后无容身之处。这时于一九四八年已先到台湾的成一法师(在辈份上是智老的曾徒孙),一再函电催促,请智老、南老早日成行。信中说:“台湾信徒很多,当不会饿死也。”直到五月初,南亭法师始以黄金挤购得机票,奉智老乘机飞台。

初到台北,寄寓十普寺。是年智老年逾花甲,以战乱所迫,远适异乡,度其寄人篱下的逃难生活。在十普寺时,与南亭法师共住一间小房,房子中有蚊蝇搔扰,房子外有邻院飘来的猪味,身心难安。智老在大陆时的皈依弟子孙张清扬──孙立人将军的夫人,见智老境遇不安,特别邀了几位有力的教友,发心启建了一个观音七,请智老主七。法会圆满,收入了新台币七千余圆,在当时是三十两黄金的代价。不过智老并没有受到实惠,所有收入均归之于寺方了。翌年,南亭法师受请到台中慈航院讲经,妙然法师迎请智老人到北投法藏寺,居处环境得到改善。一九五二年,南亭法师在台北新生南路创办华严莲社(后来迁到济南路),迎请老人到社供养,至此生活才安定下来。老人驻社弘化,先后开讲《法华》、《金刚》诸大乘经典。

一九五三年,台南大仙寺传戒,请智老担任说戒阿阇黎。这是台湾光复后第一次传戒,意义非常重大,有一述的必要。先是,住在嘉义的钟石磐居士,闻说台南白河镇的大仙寺,正在秘密计划传戒,主办人是大仙寺的金姑、银姑。戒期只要七天,还可以寄戒……人不到戒坛,只要缴戒费就可以。石磐想传戒是佛门大事,岂可如此草率举行?他立即写信给台北的白圣法师,告知大仙寺传戒之事。白圣法师覆信,要石磐居中联络,希望大仙寺向中国佛教会去函报备,在中佛会指导之下举行。石磐和一位陈登元居士两边奔走协调,促成了在中佛会辅导下台湾光复后的首度传戒大典。

大仙寺传戒,于一九五三年元月十五日举行。戒期从权,由五十三天改为两周,三师七证则由中佛会核聘。这在当时来说,所聘请皆是佛门大德,一时之选,其名单是:

得戒阿阇黎:开参老和尚,大仙寺方丈。

说戒阿阇黎:智光老和尚,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

羯磨阿阇黎:太沧老和尚,镇江金山江天寺方丈。

教授阿阇黎:道源法师,八堵海会寺方丈。

尊证阿阇黎:证莲老和尚,常州天宁寺方丈。

南亭法师,泰州光孝寺方丈。

印明老和尚,台南开元寺方丈。

眼净法师,台南竹溪寺方丈。

悟明法师,上海接引寺方丈。

慧峰法师,青岛湛山寺佛学院监学。

煮云法师,普陀山普济寺知客。

开堂大和尚:白圣法师,台北十普寺方丈。

陪堂大和尚:戒德法师,常州天宁寺监院。

此外,引礼、引赞诸师,有广慈、净念、浩霖、信行、进圆、瑞源、吉文等诸师。此后,智老还应请到月眉山灵泉寺、台中宝觉寺等处传戒。

年华严莲社成立“华严诵经月会”,智老人亲自主持共修,并随宜开示经义法要。此后法筵日盛,信徒日增,皈依其座下者,先后数千人。老人为鼓励莲社社友子弟升学,集资成立奖学会,供社友子弟申请。于社员贫困更突遭变故者,亦多救济。经常印施经论,引导社会人士皈向佛法。老人平时自修,则以阅经、礼佛、静坐为恒课,每届冬季,必打个人静七四十九日,数十年未尝间断。

智老人身体素弱,食睡甚少,一九六二年春,曾入院割治小肠疝气,手术后时感左胸痛疼,翌年加剧,乃于一九六三年癸卯岁二月十九日安详入寂,世寿七十有五岁,僧腊六十有二,戒腊五十有八。遗作有《华严大纲》、《妇女学佛缘起》、《佛法僧宝》等。

在追悼大会上,他的剃度弟子南亭法师挽以联曰:

懿行在禅净,尘沙劫誓愿宏深,足为后式

撝泪瞻遗容,五十年师徒永诀,愧未忘情

后来,南亭法师在台北县的中和市,创办了一所“智光高级工商职业学校”,以为对老人的纪念。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