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往往也是各类金融诈骗犯罪的高发时节。犯罪分子们利用人们年底的忙碌与焦躁情绪,精心炮制各类金融骗局,另无数消费者深受其害。近年来,犯罪分子金融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和推陈出新。其中,冒充金融平台的客服人员,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高频次发生,日渐猖獗!为提高公众金融安全意识,不给犯罪分子行骗的机会。平安普惠整理了一些案例,与大家一同认清骗子们的套路。
2020年6月W先生在建水县福润街的家中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自称为某某知名金融公司的客服,该“客服”说W先生在大学期间有贷款记录,为了不影响其征信,对方可以为其注销贷款账户,于是W先生添加了对方QQ ,对方又要求W先生下载了多个网络信贷类APP,并在这些软件内借款然后向对方转账为其清空额度注销贷款记录,W先生就按照对方指示在以上贷款软件内借款并转账到对方提供的账号内共计90000元,最终发现被骗。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瞄准有提前还款需求的消费者,对其进行诈骗。首先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目标,然后询问对方是否有提前还款计划或者提升额度,如果对方回答有需求,他们就会告知消费者自己有一些可操作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帮助大额提升额度的办法,正好对应上受害者的需求,让他们在急需用钱的情况下禁不住诱惑,放松警惕轻信诈骗分子,最终落入与之前一样需要提交保证金、解冻资产、证明还款能力的圈套中。
春节将至,许多人为了为过一个好年想要从贷款平台贷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周转。也有很多小微企业主因为去年疫情的原因,收入一直不理想,加上临近春节许多地方又多点爆发,对生意再一次造成严重的影响,既要维持店面的运转,还要发放员工的工资,就会想通过贷款缓解压力。正是因为察觉到了许多消费者在年底的贷款需求,犯罪分子也开始伺机出动,频频出手。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移动互联网工具,精心编制一个又一个的连环骗局,他们隐藏在电话后,深藏在屏幕之外,假借客服身份取得信任,然后行骗,严重威胁着广大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让原本就手头并不宽裕的受害者们在经济上雪上加霜,更有甚者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
在此,平安普惠希望能通过上述的实际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
1、未知来电切勿轻易相信;
2、 查看贷款机构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联系方式;
3、绝对不要轻易将款项转入个人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