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明 摄/吴智勇
伍志明,湖南永州人,毕业于湖南零陵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东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厚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竹溪书社书法创作研究基地成员,2021年入选“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项目。书法作品参加2017年10月全国第八届楹联展(国家级)、2017年12月全国第四届青年展(国家级)、2020年12月全国第五届青年展(国家级)、广东省第四届中青展、融汇岭南广东省书法院中国书协成果汇报展(省级)。曾获得广东省第五届南雅奖、第七届南雅奖,第九、十、十二届东莞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教师组软笔特等奖(市教育局),第十、十二届广东省规范汉字大赛教师组软笔特等奖(省教育厅)。
伍志明:
砥身砺艺翰墨心
文/郑友晴
作为青年书法家,伍志明身上总散透着几重气质—墨客的温润雅气、师长的亲和低调、青年的张扬与洒脱,都从他的言语和神态中静默地向外流露。过去十几年间,潜心从师研习书法、教学和推广地方书法、持续研帖和艺术创作,不同身份和阶段造就的生命体验在他的性格里交叠沉淀,成就了今天的青年书法家伍志明。
无论是两周创作五十件作品在广州举办莞籍书法家个展,辞职一年专心习字写苏体,还是作为行业后生两次入选“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如愿实现三年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五年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十几年的从艺道路上,伍志明有过执着、痴迷、成就,也不乏奋勉、运气和天分。当书法在东莞与伍志明相遇的时候,这份生命里的热爱便觅得一处释放光与热的舞台,照亮的是青年书法人才和东莞书坛星火流光的明天。
伍志明书法作品
零壹 拨开冗杂,重拾书法初心
2021年是伍志明的书法人生里开拓而难忘的一年。从作为书法类人才,入选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实施的“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扶持”项目,成为首批30名培育对象之一,到首次个展落地,在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举办“轻笔入梦”——伍志明书法作品展;从成立工作室“悟斋”开展书法普及和培训课程,到筹办厚街镇“书香雅韵·小康风采”、参与东莞市“百书颂党辉”等受众广泛的主题群众文化展,每一个看似轻松合理的步伐,他都迈得踏实而谨慎,而这皆与伍志明对书法的赤诚、艺术视野的开阔和他扎根东莞艺坛的社会担当分不开。
2005年来到东莞厚街,三年里,伍志明从事厚街开贤小学的语文教学,生活平静,他内心却不时躁动着,这份不安把他再次引向书法。“2008年厚街开始流行书法,结识了溪头小学的刘后章老师后,就把我原来对书法的喜好勾起来了,当时从最基础的临摹、练楷书开始重拾。”临帖和教学是伍志明这几年的关键词,“我在2010年转型做了专职书法老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东莞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城”的社会背景下,伍志明积极磨砺自身,为城市文艺的基层建设贡献力量。
伍志明的书法之路从学写颜真卿、诸遂良到赵孟頫,也从楷书转向了行书。“2013年有一次打篮球摔伤了腿,我只能每天趴着写小楷,居然入选了广东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然后又成为一名省书协会员,这时候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新的身份为他添就了更多自信,于是,决意要攻克行书的伍志明,在次年参加了“书法魔鬼训练营”,经“中国书法十杰”夏碧波老师点拨后,改习苏东坡。
苏东坡是学习行书绕不开的一位大家,也是伍志明研习时间最长的一位书法家。在他看来,“苏东坡的书法有他为人的气质在里面,他的字让我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理解。”对苏体的钻研给了伍志明沉迷的空间,也为他敞开了国展的大门。2016年伍志明辞职一年,闭门专习书法。“当时就是想突破自己,每天十个小时写到两边肩膀打封闭,如今这段经历对我依然很值。”书法像是伍志明生命里一个“得之我幸”的灵魂伙伴,为他逐艺的梦想带来特有的勇气和方向。
正如刘后章认为的:伍志明学苏体之法异于他人,以其主观取舍为优势,这一特质也贯穿在他艺术人生的方方面面。伍志明善于吸收各家笔风之精妙,用当代思维诠释传统经典,并逐渐摸索出一条章法自成的书艺新路,为东莞的文化艺术界开拓新象。
伍志明书法作品
零贰 步履不停,书写字间万象
2022年,跻身“双万之城”的东莞又站在了新征途的起点上,而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其中一员的伍志明,不仅有着与东莞共生共荣的使命感,也被这个务实创新的城市品格不断塑造。他把参展获奖视作清零自己的节点,把身份和荣誉当作下一阶段征程的开端,他珍视过去的经验积攒,也明确未来的目标规划,他把书法作为丈量生命的时间刻度,刻表上每个数字都沾染着馥郁墨香。
2017年和2020年,伍志明接连两届入选“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和厚街分会的秘书长,一时之间在东莞书坛崭露头角。这段“加速人生”的背后写满了伍志明对书法的勤奋和果敢,也少不了老师书友的指点,以及东莞、厚街的扶持。
如果说刘后章打开了伍志明的书法世界,那么金泽珊则是他艺术生涯的引路人。首次入选国展后伍志明决定放下苏体,但是肌肉的书写惯性和理论的思想突破并非易事,机缘巧合,他结识并拜师书法家金泽珊,走上了“陶铸万象,引括众长”的阶段。
“我不希望自己的字被局限在一家,而且专研过苏东坡后,让我更容易准确理解其他字体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面貌。”伍志明一面补学理论知识,一面在广涉百家中取妙摒杂,用笔墨赋文字灵魂。
东莞书法家鲁家武评其作品:“笔墨驰纵之间,由功而性,所临所学,皆能得其仿佛,近其神采。风范情趣各异,气息飘然而出。令人冥思其韵,陶然其书。”
得金泽珊指导后,伍志明越发领略到书法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他深知“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的重要,也明白“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意义,于是他研究“二王”的势态与意趣、学习米芾的八面生姿、观察“八大”的力度和线条,在字帖碑刻的反复摹写中摸索个人的风格倾向。
“书法一定是常学常新的,每次看帖都有新的收获,我不认为现在就形成鲜明的字风是一件好事,所以日常练习中我会有取舍,也会规避和修正个人的书写习气。”
伍志明书法作品
对伍志明而言,他的书法人生是一个取“百家之智”的过程,也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伍志明入选了一张宋人风格的行书作品,他不用形式而是用创意的发挥来打动评审和观众。这个新的尝试方向源于他的阅读偏好,“我喜欢看齐白石、苏东坡、鲁迅的字,他们在写字中不拘泥于笔法,更多是在抒情表意,很有文人气息。”这份文人雅气是伍志明高古出群的艺术追求,也是他自成一格的生存范式。
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团成员陈锦和评价其谓:“伍志明踏入厚街书法圈练习书法的时间非常短,成绩让人匪夷,一年获一个奖,是整个厚街书家当中的佼佼者。”
伍志明(中)在公益书法培训活动中担任指导老师
零叁 以笔为戎,追逐光荣与梦想
2021年成为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对象之后,比起欣喜,伍志明更多体会到的是责任。“为了能够匹配上这个称号,我需要让自己抵达更高的地方。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要学习的东西也更多了。”作为东莞书法青年人才的伍志明,他身上的执著、开拓性和时代精神从这里得到了放大与彰显。
亦如鲁家武在其个展“轻笔入梦”的序言里写的:“经其长期浸淫淬炼,敏求研探,志明之心、眼、手,已然充满灵性……观其书作,擅于行草,一如其青壮之年龄,用笔以力道取胜。其书凝聚着力量感,能使人感觉年轻人蓬勃活力之展现。”
伍志明在“轻笔入梦”个人书法展开幕式致辞
这次个展是对伍志明多年从艺历程和成果的检验,也是把东莞文艺人才和精品推向广州的平台。于是在筹备之初,伍志明就对作品题材、风格构成、创作方式进行了详备的考虑与规划。在题材方面,他特意挑选了描写东莞十景的诗词,希望从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和情怀出发,把东莞的古韵与特色展示给更多人。
有着乐观、谦逊和向学姿态的伍志明在明确风格和内容后,便当即着手全新创作五十件作品。为了按时高质赴展,他特意划分出三个创作场地,在工作室写八尺行书、在学校写大字隶书、在家里写小字行书,如此每天六张,伍志明也越发有了干劲和底气。
“因为时间紧迫,写字会有很多瑕疵,所以我请了两批老师来帮我看稿。要经得起群众的眼光,我们厚街书法圈的人给了我许多建议,实际上他们就是我的团队。”
广东省书法院党支部书记范桂觉在观展后说:“能发现他的进步是非常大的。展厅的作品有小字、有大字,有碑、有帖,有晋韵、有唐法、有宋意,整个展厅作品非常丰富,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看得出来他的功底非常扎实。”这体现出伍志明作为书法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精神,他既眼观多家,又注重细节,把思考和练习视作钻研书法的诀窍。“我认为对于书法,思考的时间比写字的时间重要。有时候我白天写字有些问题没想通,睡觉之前会去琢磨,好像梦里会有灵感,第二天重写时就明白了,所以给展览起名叫‘轻笔入梦’,也代表了我平时对书法的认识和状态。”正是有这样一批克己奉公的艺术人才投身城市建设,东莞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涵养才越发深厚起来。
伍志明(中)在“走进艺术”公益培训活动中担任指导老师
零肆 扎根东莞,成就翰墨人生
书法创作之外,教学是伍志明艺术人生里的另一块版图。十几年的从教之路上他从教特长生、开培训班到主力建设“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尽己之力为东莞厚街的特色书法教育打造品牌。如今厚街成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法类)”,已经成为东莞一张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而这背后对于人才梯队的培养、品牌活动的打造、创作基地的建设,都少不了一批与伍志明一样献身书乡雅韵事业的文艺工作者。正是厚街浓郁的书法氛围与他生命中的艺术基因相契合,才吸引伍志明扎根于此并开拓出一方翰墨人生。
在伍志明的书法生命线里,时刻发生着与其他良师益友的交织并行,他们是见证伍志明成长的前辈,是他探索求新的底气,也是他生活学习的密友,当伍志明在艺旅长路上与他们相遇,就像是点点星光汇成银河的璀璨。“我们竹溪书社这帮人都特别友好,一起喝茶写字聊天,相互指正,一起外出看展写生,集中创作,一起组织活动把厚街的书法作品推出去,把东莞的书法名片亮起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团队和氛围,我们城市的书法艺术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伍志明说。
伍志明书法作品
怀揣着对书法的纯粹初心,伍志明一头扎进这一文韵深厚的传统艺术里,多年如一日研习创作、书写东莞历史文脉,以文艺作品创新走在建设“品质文化之都”的时代前列。如今,伍志明逐渐在书法、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状态,对个人艺术的价值和追求也更加广阔起来。
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书法世界里的一名学徒,要秉持平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深入生活现场、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创作水平,向“理想的高度”靠近。伍志明始终步履不息,像是一名寻梦在书法国度的虔诚信徒,用温和、厚重、饱含情思的笔墨,书写莞邑故事,挥就雅韵人生。他的作品散透出十足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和个体理想,让人感受到东莞城市的青春脉息和熠熠生辉的文艺风采。
伍志明在美术馆参观书法展
作为东莞书法艺术领域中青年文艺人才的代表之一,他所展现的艺术追求与成长足迹、创作成果,都鲜明地体现出东莞这座城市对人才吸引凝聚的新面貌,体现出东莞市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激发青年文艺人才的创作热情。伍志明表示,自己将继续用心用情锻造精品,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伍志明书法作品
零伍 名家点评 书法家鲁家武:
其书凝聚着力量感,能使人感觉年轻人蓬勃活力之展现。如六尺大字行书对联《攀山磨志,瞰海忘忧》,用笔兼收米苏之风,辅之以王铎之欹侧曲屈,用笔铿锵有力,顿挫有致,令线条斩钉截铁、骨力嶙峋、苍劲枯涩,具“硬”“冷”“狠”之象。线条一波三磔、曲中生奇。通篇铁线银钩盘旋跌宕,雄强壮美。题款两行错落有致,飞腾跳掷摇曳多姿,盘根错节,平中见奇,含韵律美。志明大字善于造险,常能于平正中巧妙搭配,使之相互衬托,增强新奇与趣味性。挥毫泼墨间行云流水,意气风发时荡气回肠。其驾驭章法之功力,由此可窥一斑。
书法家刘后章:
当代学习苏东坡书风的人不在少数,但伍志明和其他人有本质的不同。所谓不同,他是带着对苏东坡的理解,去学习苏轼书法,他有自己主观的取舍在里面,这些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我们细细品读伍志明的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浓郁的苏体特征,得苏书结构之理,斜势、偏扁,随字赋形,一任自然,同时大方舒展,有文人闲适的意趣,有文人优雅的意态,用笔细腻,行笔婉畅动人。在其作品中还蕴含有赵孟頫的风韵,掺合了“二王”势态与意趣,更是糅合了一些当代书风的元素,结体顾盼生姿,使血脉流于点画之间,给人以清雅宁静的美感,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对传统经典之妙有了自己的诠释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