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深度报道>正文

远程心界医共体模式 破解乡村“最后一公里”难题

时间:2018-01-17 14:13:48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月13日,60多岁村民李大爷突发心梗,生命垂危。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到离家半小时的灵丘县人民医院救治,经医院确诊老人是急性心梗,且病情危重,不能耽误一点时间,灵丘县人民医院为老人开辟了绿色通道,老人被直接送到了介入导管室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当天也是灵丘县人民医院正式启动导管室,并对外开展手术。在北京三甲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大同市三医院主任宋志宙与灵丘县人民医院主任丁玉田密切配合,为前来就诊的8名患者和1名急诊右冠完全堵塞的患者提供了及时、精准的诊治。

而在以往,要是类似的病情要送往市级医院,光路程就2-3小时,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间“黄金120分钟”。灵丘县人民医院主任丁玉田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因为心肌梗死发生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的心肌越来越多,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窗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120分钟”,若能在120分钟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绝大多数心肌可以免于坏死。

李大爷能够转危为安,享受到了便捷的就医途径,得益于以北京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程心界)为代表的“县域—医共体”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作为探索基层医改的有效实践,为解决乡村“最后一公里”的看病难问题给予了全新的探索。

在灵丘县人民医院,与手术导管室紧密相连的就是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远程会诊,灵丘县人民医院在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慢病筛查站点,并配备了相关免费设备,这样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提供远程诊疗和远程阅片服务,更好落实了“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政策,有效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实像灵丘县人民医院这样在远程心界协同下的“县域—医共体”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县级医院展开。远程心界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心血管病专科医疗联合体运营机构之一,其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依托,面向全国各县/市级公立二甲及以上医院建立“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同时向各基地医院的“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提供配套的心血管病区域心电、区域影像等相关设备,使心血管病患者通过基地医院首诊后,视病情轻重急缓情况而定,将心电、影像上传至基地医院信息数据中心,同时也可根据患者要求与阜外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并将诊疗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形成基地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之间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的双向联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基地远程会诊中心的业务展开,越来越多的患者逐渐开始接受这种远程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此外,远程心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精神,旨在依托国内知名三甲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专家技术资源与辐射支持,以医共体站长联盟组织建设为纽带,以“远程医+工作站”的共建发展为基本立足点,以健康小屋建设为基础、专科慢病管理模式为核心、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为手段,围绕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四大终端机构,充分建立心血管专科专病慢病的分级管理与风险防控机制,为基层百姓提供权威健康管理服务。

同样,为了更好服务辖区内的患者,“县域—医共体”平台也将在运营方——远程心界的协同下,为各级医共体成员提供专科建设、人才培训、设备升级、医药联动等服务,并以健康大讲堂、基层患者筛查等形式为基础,结合顶层专科学术联盟专家的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心血管病健康防治教育,完成对病源患者的建档立卡,实现对患者的综合慢病管理服务;同时,通过专项公益基金、医疗互助保险等项目的有效整合,以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为手段,积极构建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模式的患者保证措施,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切实做到降低基层家庭医疗负担成本,有效地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做到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之问题。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