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2018年3月3日一场围绕着区块链的研讨会成功在中国科学院召开

时间:2018-03-05 16:46:49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导语:“SSPS”将会是推动区块链科学发展的首个全球通用积分吗?

2018年3月3日,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暨区块链技术应用空间科学领域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召开。参会人员有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樊志军、综合办公室主任慕东、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刘峰奇研究员,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少延和金鹏,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李美成教授,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杨霏教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系统研究所胡卫国研究员等专家学者20余人,研讨会的嘉宾领导有,新华社金融台台长孙永鲁,中益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焦国翔,北京东方灵盾科技公司董事长刘延淮,红军西路军研究工作委员会会长胡滨江,中国世贸组织农商合作委员会主任王维发等。

樊书记简单介绍了中科国恒控股(广州)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双方合作的优势。她肯定了中科国恒集团公司多年来在大数据、大健康和高科技方面的成绩,以及半导体所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的成绩,希望本次合作可以促进两个单位在半导体领域的成果转化,布局空间太阳能电站相关半导体关键技术研发,还将带动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兴起,进而推动地方产业转型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衷心祝两个单位合作愉快。

中科国恒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王广海讲话。王广海代表中科国恒集团对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各位领导、科研专家及新华社金融台台长孙永鲁、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刘延淮董事长等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介绍中科国恒集团的业务将围绕高科技,大数据和大健康进行产业布局。本次成立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是经过双方长期探讨研究,今天将这个伟大的项目联合发起,感召更多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高效组织,务实运作实施,推动太空能源获取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也让产学研充分结合,开花结果。实现中科筑梦、向善而行、服务百姓、产业报国的企业价值,实现我们的科技梦,太空梦!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刘延淮董事长致辞。刘董事长高度赞扬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对新中国建设和在半导体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对民间企业投资参与高新技术领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这种新型的联合科研模式,应该得到广泛的、大力地推广。目前中科院和中科国恒集团合作的这个空间太阳能电站项目,前景非常广阔。可以预见的是,项目研发过程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我们要携手并进,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态势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她作为情报信息行业的专家多次强调,科研工作前期调研和情报获取的重要性和建立中国自主的专业化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将为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情报技术支撑。

孙永鲁会长发表讲话。孙永鲁会长对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此次民间力量参与半导体前沿技术开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种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小核心、大协作”,未来必将成为中国科研的一种驱动力,如果能大力的推广,中国的科研水准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他表示,我们应该多向国外的先进模式借鉴和学习,这将加快我国的科研进步和发展,促进这个联合实验室的良好发展。孙台长做为媒体人,同时也是新闻法治研究的专家,他认为区块链在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关键是诚信、透明、公开、公正。区块链是个规则,要遵循法律规则,区块链的发展离不开载体和平台,这次我们研讨区块链技术在空间科学的应用非常重要,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区块链中,建成一个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的生态圈,使众多有知识、高层次和高素质的志同道合者,遵守规则、有法律意识,共同来关注参与建设,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认为区块链有可能取代互联网,具有颠覆性。孙台长希望中科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发挥民间狂人的力量,给成为空间太阳能电站行业里上太空吃螃蟹的第一人!

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半导体技术及区块链技术空间应用研讨。

杨少延研究员:

杨少延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在第三代半导体三族氮化物材料、器件及装备的研发情况。该实验室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实验室,不仅在国内最早开发出氮化镓蓝绿光LED器件制备生产技术,还在国内最早自主开发出适合氮化镓LED外延片制备的生产型MOCVD设备。半导体所曾基于这两项研究成果推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启动,进而带动目前国内年产值高达5000亿元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形成。但是以氮化镓为代表的三族氮化物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在2013年之后遇到了发展瓶颈,需要开发新的材料生长工艺,制备出更高质量的材料,进而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其中,三元化合物InGaN具有超宽的带隙可调控范围,光吸收范围覆盖整个太阳光光谱,而且具有极好的耐辐照性能,非常适合天基应用,特别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建造的需要的体量最大的轻质高效耐辐照全光谱太阳电池器件。而空间太阳能电站要走向实用化和商业化,还要依托高效的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支撑。而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物材料研发的高功率密度微波器件正好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立项开展空间太阳能发电关键技术开发,方案验证实验也进行了多次,受限于现有重型火箭运载能力、太阳能电池器件耐辐照性能与高效轻质化程度及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一直难以有巨大突破,而未实现实用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运营。这也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迎头赶上机遇。新成立的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重点要开展三方面关键半导体技术开发:

1、三族氮化物大尺寸单晶衬底材料制备生产技术;

2、三族氮化物轻质高效耐辐全光谱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

3、三族氮化物高性能功率电子器件。包括:超高功率密度高频微波器件和低功耗快速开关电力电子器件。前者是发展新一代远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核心关键部件,后者是地面智能电网高效运行与无线充电技术普及推广最重要的节能部件。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新的管理模式管理运营。今天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企业和民间资本的进入,给我们创造很好的条件。我们也要对企业负责,公开透明,运用区块链技术管理科研项目,不仅要在地面上把我们的技术做到国际一流,而且还要率先将我们开发的新技术送到太空,建成世界第一个可实用化和商业化运营的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

刘峰奇:

刘峰奇主任首先肯定了杨博士说的观点,并表示其观点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同时也希望两个单位通力合作,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要相互融合,并得到尽快的落实。

李美成:

三年前我单位曾邀请众多院士,从材料到电力传输再到接入电网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这个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前景非常好,今天我们成立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着力于开发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半导体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我们要通力合作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重点进行源头创新,并专攻能源材料和光伏领域的相关创新。

刘世刚:

刘世刚研究员则对军事安全,军事应用和军事障碍这三个方面作了有深度的探讨。

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是一个朝阳行业,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西方起步较早,但是依然还处于实验验证和保密研讨中,对我国的空间太阳能科学技术发展并没有太多参照。但是,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快速弯道超车。如果我们抢先一步取得突破,则巩固了我们国家的空间安全,提升了空间能源和平利用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空间太阳能电站在军事应用上也很广阔。比如,可以作为天基装备和武器的备用电力。另外,这也是一个惠国惠民的工程,也是保卫和平的一个强有力重要设施。带到后续军民融合平台的发展和国防装备的研发。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项技术在传输信道选择和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后续的攻关。

杨霏:

杨霏教授表示,要把作为起点的高科技技术和作为终点的应用端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生产的电能,既可以传输到新建立的柔性半导体电网,也应用于特殊的供电领域,比如不计成本的供电之地。同时也可以作为太空中的长期能量供应站,为天基武器或者卫星的供能能源。

贾锐:

中科院微电子所的贾锐研究员则表示,这次的合作具有许多创新。这种创新机制需要进行大力推广。同时,我们这个项目也是国际前沿领域,其前期基础工作很重要,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未来发展,尽量让其成果在国防,军工,民用等方面都能得到应用。

胡卫国:

胡卫国研究员表示。第三代半导体在技术层面具有许多优点,如抗辐照强,带隙调控范围宽广等。并且基于热载流子机制研发的新结构太阳能电池,有可能会更适应低温太空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即可以减少声子的弛豫损失并提高开路电压。本次合作将学术界和产业界进行融合。以应用导向来引领研究方向。将加快研究成果的孵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将会发现新的科学问题,这将不只是解决一小部分问题,我们可能,解决很多关键问题,或者提出新的方案,绕开问题,并且也有可能开发出新的研究领域。

据官方声明,SSPS将是全球空间科学领域发行的首个全球通用积分,它被用于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企业内部的生态建设与流通,此前不久,中科院宣布与中科空间太阳能公司合作,开始在空间太阳能电站引入区块链应用的测试。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