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达人”“好人村官”“小伙书记”……泗阳县一大批“返乡兴村新村干”怀揣着乡村振兴的梦想,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百姓增收致富、乡村和谐善治贡献力量,成为了泗阳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奔涌后浪。
5月12日一大早,泗阳县穿城镇油坊村“新村干”尤汉来到自己的电商工作室,查看最近一款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年初,在镇领导的引导下和穿城镇工业园区的酱油厂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做了一款纯天然零添加手工酿造酱油。”“现已在淘宝、京东、抖音、今日头条等电商平台销售,以原有线下渠道销售为辅,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100万,可以带动1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泗阳县聚焦“新村干”专业特长,探索实施分类培养,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他们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创业培训,学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相关知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为“新村干”在市场准入、创业场所、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发放“红创贷”近3000万元。
疫情期间,“新村干”黄云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工作,积极支援、慰问各村(社区)党支部,累计向值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的一线人员送去200余箱速冻水饺及其他应急防疫物品,为全力阻击疫情,守护家乡父老乡亲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出了自己和企业的一份力量。黄云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渡人,在紧要关头,能够为家乡父老尽一份责、出一份力,义不容辞。”黄云除了通过创办企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外,在便民服务、政策宣传、走访慰问中也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由于年轻劳动力外流,村里出现了很多留守老人,为了更好的关爱留守老人,她不定期的上门走访看望,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如今,提到她,村里的留守老人都是啧啧称叹。在“新村干”培育过程中,泗阳县切实把爱心意识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公益活动5次,慰问困难群体600余人次,发放慰问品价值2万余元。
“团结是干好一切事情的重要法宝,如果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没有威信和说服力。”这是裴圩镇陈集村“新村干”姜涛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加强陈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打造一支为民服务的村干部队伍,姜涛创新了工作路径,探索出了陈集村“311”工作法,即建立“民意诉求收集、双向互动交流和急难险愁办理”三项机制、用好“村为民服务解难题”一张清单、打造一个“陈集红服务驿站”。
通过机制建立、清单梳理、驿站打造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年多来,陈集村党支部征求群众意见35条,村组干部为群众解决民生实事150余件。因工作表现优秀,姜涛也转任陈集村书记。泗阳县始终把“新村干”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做好选育管用,坚持严管厚爱,积极强化新村干考核及转任,着力将新村干队伍打造成为一支村组干部“预备军”。
从创业富民到公益助民,从公益助民再到善治为民,泗阳县返乡新村干在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截至目前,泗阳县452名“新村干”累计转任正式任职54人,其中转任村书记18人。创建专业合作社26个、创办富民项目287个、流转土地1.4万余亩,辐射带动13600余名群众创业就业。(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