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以及7月10日,上海地铁博物馆分别迎来了两批小游客,他们就是由变色龙博物馆研学组织的马桥镇防疫小先锋们。马桥镇特别注重让孩子们能在暑期生活中,补充日常学习中无法涉及的知识面,并结合“四史”教育,与变色龙博物馆研学一起举办了这次“追寻历史足迹,不忘初心使命”的未成年人博物馆研学活动。
孩子们问:上海为什么有地铁?
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便利,地铁早已经成了上海这座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我们的小朋友虽然认识地铁,但是却不知道上海以前没有地铁时出行有多么困难,“出行难”曾是每天困扰上海市民的民生问题。
孩子们看了人挤人的公交车老照片后感叹:原来如此啊!上海地铁博物馆与变色龙博物馆研学团队开展了多次研学合作,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认识上海地铁的前世今生,认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2年间,上海地铁是如何从“零里程”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里程第一”的地铁系统的。
孩子们问:老师,老师,这是什么?
刚走进博物馆,同学们就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好奇不已。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都不喧哗、不打闹,整齐有序地排队进入博物馆,认真参观各个展区。
通过博物馆内的多个展品,老师生动有趣地向孩子们科普了地铁地结构、工作方式等趣味小知识。当有同学提出问题时,老师都会十分耐心地一一回答,给大家解惑答疑。还有不少小朋友从书包里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了研学笔记。
孩子们问:老师,老师,我长大了能驾驶地铁吗?
老师介绍说,我们这里就有这样一件镇馆之宝。它是上海地铁的第一台驾驶员模拟器,在这台模拟器上培养了上海地铁首批的驾驶员,前后有1000多名地铁驾驶员使用过这台模拟器。
老师说,今天我们不用等到长大你们就能试驾地铁了。在路过模拟驾驶体验区地时候,老师邀请不少同学亲身体验了一次地铁驾驶员的工作,新奇的职业体验让大家啧啧称奇。
孩子们问:老师,老师为什么客流最大的不是地铁一号线?
当大家经过地铁博物馆的大屏幕时,有孩子惊奇的发现,原来客流量最大的不是一号线,而是二号线。老师解释到,这是由于地铁二号线链接了上海最多的中心区域,所以地铁二号线的客流是最大的。
看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同学么见识了上海地铁日运营量的实时数据后都惊叹不已,感叹上海地铁的日常工作竟然如此繁忙。
孩子们问:老师,地铁车辆有啥奥秘吗?
老师说:“我说你们记不住,不如今天大家自己做一辆地铁吧”。参观结束后,老师送给了大家一件礼物——上海地铁十号线的车辆纸模型。领导模型后,同学们都很兴奋。在老师得带领下,坐下来迫不及待地地拼装起来。
大家分成了几个小组,比赛哪一组最先完成拼图,充分发挥了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的主张。在拼装拼图的过程中,率先完成地同学还会发挥互帮互助地团结友爱精神,积极主动地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不仅加深了对地铁的认识,也促进了同学友谊的牢固。
做好模型后,老师拿着模型向孩子们介绍了车辆的基本结构。兴奋的同学们捧着自己亲手拼装完成的地铁模型,聚在一起合影留念。
孩子们说:老师,老师,今天我太开心了!
通过这次变色龙博物馆研学及上海地铁博物馆共同组织的研学活动后,同学们对地铁这种身边的交通工具有了生动的认识。并对上海地铁由“零”到“世界第一”的成就感到自豪。
几位随行的老师和家长告诉我们:“像这样在博物馆里边参观边学习,孩子们的热情要比在课堂里或家里更高,学到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而生活中却很实用的知识。”
与专业的博物馆研学机构“变色龙”合作,让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是马桥镇“以孩子为核心”的有益实践,因此也获得了家长的赞同与肯定。
通过上海地铁博物馆里的一些展品与老照片,我们可以发现从建党初期的人力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自行车普及,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公共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无不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也加深了孩子们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由浅及深的认知,塑造了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