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诗萌,电影电视后期制作调色师,2014年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电影艺术专业后,她前往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继续进修,于2017年成功取得电影制作艺术硕士学位,曾身兼数职,多次参与影片自编自导及后期制作工作,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她完成了自己从剪辑师到调色师的进阶之路,对于她来说,调色工作就是在象限内进行无限的感性延伸,在追求艺术的平衡中做视觉上的加减法,过硬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让她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调色新秀,仅获得奖项的影视作品就高达50余部,她用艺术的天赋和加倍的努力开启了影视后期调色师的花样人生。
图:罗诗萌在工作中
2018年,她参与后期调色的作品中,短片《在中间的人》入围2018年洛杉矶电影节半决赛和Top Shorts决赛;短片《R.A.M.》入围2019年启航国际电影节总展区和2019年Top Shorts;音乐视频《Catchpenny Ritz》入围美国金影国际电影节,在独立电影电影节上荣获最佳音乐录影带,以及独立最佳音乐视频短片金奖;音乐推广类广告《布拉德博德阶段》荣获美国广告奖铜奖和2019 Telly Awards美国特勒电视节铜奖;商业广告片《Under Armour:Earned Not Given》荣获美国广告奖金奖和2020 Telly Awards美国特勒电视节银奖;2019年11月,音乐视频《沉浸在你》在YouTube一经上线即收获高达30W的浏览量,此外她参与创作的剧情片《幻觉围》荣获澳门国际影展最佳影评人奖。
图:作品名称:广告Brad Byrd Phases 导演:Alfredo Vidal
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在交流与沟通中进行再创作
影视制作是一种集体创作,罗诗萌始终坚信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相互成就,在配合中达成平衡,而沟通交流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调色师的工作是贯穿影视创作全程的,在进行前期工作准备的时候,罗诗萌会试图走进剧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人物故事产生创作上的摩擦,这是创作者心理上从生疏到理解的过程,通过建立情感连接激发对人物的认同感;其次,她会和导演及不同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前期的沟通虽然不会特别具体,但是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情感强烈程度,了解剧本的故事走向、人物情感波动和重要细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在情感的流动体验中形成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才能为后续的再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感性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技术上的铺垫,罗诗萌会与摄影师在现场布光以及使用的相机上进行技术流程的沟通。在现场,D.I.T.(即数字画面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技术流程完成基本技术铺垫,而到了后期,调色师还需要和Color Scientist(即色彩科学家)再次沟通技术以及明确技术对风格产生的影响,分析技术流程是否符合出品平台的技术要求。
图:作品名称:广告Brad Byrd Phases 导演:Alfredo Vidal
以感性思维介入,在情感和技术中取得平衡
谈及创作体会,罗诗萌认为在影视制作中,调色师的角色定位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流水线上冰冷冷的零部件,而是成为创作的一部分,以感性思维介入创作过程,在无限的自我平衡中寻获创作源泉的流向,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艺术的价值在于表达和呈现,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抒发性灵的,它的内部有稳定而饱满的架构核心支撑着故事的枝蔓自由舒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身心的涤荡,在故事中获得思想深度的延展和内心的自我观照。
“色彩是情感在视觉上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情感基调的创作。”罗诗萌十分强调自己的调色作品中蕴含的感性成分,影视后期工作当然需要丰富的理论技术作支撑,但是同时也要在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沉淀下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框架,而电影创作、再创作都是理性参与下,将个人感性高度提炼化的价值升华。后期再创作是运用技术向内探索的艺术,要最大程度地贴合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以及影片的整体风格,讲究整体的配合和衔接,影视调色工作既要与不同工种的后期技术人员达成协调,也要考虑作品输出市场后观众的观感体验,使画面和情感达到视觉上的统一,有时仅仅在对比度上的改动都会在视觉上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我一直希望我的创作最终可以带给观众感同身受的亲切感与真实度,这都是很难被技术和理性所代替的。人物在故事中成长,调色师也在工作中“重新认识”人物和故事世界。”正是带着这样蓬勃的热忱和对色彩的精确才让罗诗萌的调色之路越走越广。
她很清楚调色最初始的生命力核心在于调色师对情感的把控,技术发展一定会协助画面质量的提高,但是无论如何,画面成像技术甚至是未来AI技术很难代替感性的创作。调色是精细化筛选、比较和考量的产物,色彩的运用不仅仅在于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而是情感浓度的调节和把控,调色师的工作是通过色彩自然地处理影片的情绪过渡,为整体创作“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适当地进行视觉上的“加减法”,让色彩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应用色彩心理学将观众带入作品构建的奇妙世界,深化情绪共知,获得一种沉浸式观感体验。
感性思维具有独特的使命介入影视创作,每个调色师在拥有了大量影视制作经验后都会形成自己的节点流程,它能够帮助调色师更有条理,高效地完成专业的技术操作,然而每个节点中对画面的控制绝不会脱离调色师在视觉与情感上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对细节的处理,更加需要感性的判断,因为人的细微感知和直觉是技术无法替代的天赋,即使在一级调色中会运用理性处理波形,但是也脱离不了调色师对曝光调整的“第一反应”。可以说,技术和情感在后期调色工作中相辅相成,感性主导的创作者也同样需要在技术与情感的把控中取得最大程度的平衡。
图:作品名称:广告Brad Byrd Phases 导演:Alfredo Vidal
立足整体视觉呈现,在个性创新和挣脱旧我中获得体悟
罗诗萌在大量的创作实验中逐渐摒弃了“个人英雄主义”,尽管视觉上风格的具体化可以加大观众在情感上的参与度,调色师如果不能在作品中做到自我风格的突破便会趋于落后,但是不能因为要突出个人创新风格而一意孤行,更不能脱离整体与故事内核背道而驰,让观众对其产生“出戏”的断裂感。立足于整体的视觉呈现,在自己的风格与作品之间进行视觉的平衡是调色师需要不断进修的课程,这种能力的习得出于调色师整体的艺术修养,需要平时在艺术各方面的综合积累以及实战中的经验,所以罗诗萌一直把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提高自我艺术修养作为自己的长久目标。
在参与众多不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罗诗萌意识到每一部作品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内在,对于她来说每次尝试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过往的经验从来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创作经验上寻求自我突破和个性创新。同时,她也在参与影片的制作中不断获取新的体验和领悟,参与纪录片《Earl Newman厄尔·纽曼与他的50年蒙特利爵士音乐节》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后期创作人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所付出的关照与尊重,这部非常小众的纪录片记录了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厄尔·纽曼退休前为美国蒙特利音乐节设计的最后一版海报的创作过程,整部片子充满了厄尔·纽曼乡间生活的点滴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非常具有纪念意义。至今为止厄尔·纽曼已经为美国蒙特利音乐节设计了50年的海报,往年他设计的海报一旦到了主流画廊都会以高昂的价格被售出,不仅如此,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美国蒙特利音乐节的一种特有文化,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远万里,专程来到音乐节瞻仰他的艺术作品。这部纪录片是导演阿黛尔·巴斯筹划了5年的心血结晶,而罗诗萌面对的难题在于艺术家故事环境和整个创作过程是十分私人化的,人物与故事赋予的独特风格让影视后期制作很难有再创作的发挥空间,她害怕后期的过分修饰亵渎了艺术家本人生活的诗意和自我生命力,所以罗诗萌在尝试了众多画面风格后,最终决定为画面进行“减分”操作,用极简的画面设计将最真实的厄尔·纽曼呈现在大众面前,脱下影视“商业化”的外衣,回归艺术的本真和纯粹。罗诗萌在一次次的创作尝试中进行视觉加减法,用充分的感性和绝对专业的制作技术不断提升自我,打破旧我认知,唤醒影视后期领域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