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文有感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正在悄然推进。1月17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截止去年年底,北京市正式备案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97家,新增了14家……”(摘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增加的博物馆当中,5家为国有博物馆,9家为非国有博物馆,类型十分丰富,有主打京味的,传统京作的,更吸引眼球的是由王忠华先生创办的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看到这个名字,让我想起2016年应邀前去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馆仪式,活动是由苏州市政府主导。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北京的同行在工作之余还说,如果在首都也能有一个御窑金砖博物馆该多好啊!没想到,时隔几年,我们的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御窑金砖博物馆。
看到消息后,我迫不及待地去采访创办者王忠华先生。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漷县镇觅永路1号。到了大门口,竖立着几块醒目的牌匾:首都觅子店人民公社旧址、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御窑金砖官式营造法基地、京杭古运河历史文化艺术馆、北京爱心友之会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出来迎接我的是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馆长孙春雨先生,他带我进院的同时介绍了牌匾上的相关主营范围。这些都在这个有着“60岁年龄”的院子里承载着,而这个老院子是首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北京人民公社旧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也是通州区漷县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展厅,我不仅详实了解了600年故宫御窑金砖的相关知识,还零距离触摸了皇家专供,黛青发亮的故宫御窑金砖。这里虽没有奢华的陈设展览,却处处感受到主人的良苦用心。600年的时间物是人非,御窑金砖却在这里得到了精心呵护,持续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让人感慨,多年以后,我们不在了,我国最高级的匠心还在……
思绪未完,时间已尽,今天还有其它的采访任务,我准备离开时,孙春雨馆长带我走进一个看似凌乱,实际有序的房间。一个戴着口罩,衣服破旧的人正在磨砖,没想到,这个人正是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创办人——著名收藏家王忠华先生。王忠华歉意地说:“由于手上的活做了一半不能停下来,刚才没有亲自接待您。”他正在和古建专家共同研究600年的故宫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和修复技艺。为了突破研究课题,他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同时,还要去各地拜访做过官式建筑的老艺人,回来后一道道工序去尝试,反复实验,不同的做法还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些都要详实记录。我来的时候,王忠华先生正在做传统古法“钻生泼墨”的泼墨工艺,如果泼墨进行到一半停下来,砖就会出现“花脸”……
王忠华先生在几十年收藏故宫御窑金砖的同时,一直在和古建专家研究古法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御窑金砖官式营造方法和修复技术。多年来在拜访古建专家和古物修缮师的同时,还“以古为师”即把收藏多年的金砖作为样本,进行细致、严谨的研学。在取得突破性成果后,他同故宫修缮的古建公司,颐和园修缮古建公司等机构交流自己的研学体会,并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泼墨前
泼墨后
虽然采访时间很短,但这一切却撞击着我的心灵。弘扬传统文化不应是口号,恢复古法更不是摇旗呐喊,需要在实践中研学,这才是真正的强国手段。
今天,让我见证了王忠华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对每一块故宫御窑金砖的呵护无不让人敬畏;对当今故宫御窑金砖的皇家技艺古法研究更是痴迷到“疯狂”,他苦学有关御窑金砖制作、铺墁、修复技艺,为保护皇城风貌,传承古建技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那开裂的双手正在捕捉着每一页历史残留的印记……
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占地三万多平米,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多平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主持设计,是苏州市AAAA景区,是江苏省苏州市文化的金名片。
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我们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在宣传600年珍贵故宫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传承皇城文化,修复御窑金砖也是在修复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底蕴,相信在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下,它必将成为首都·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