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看来,“天”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既包含自然属性的“天文”“天象”“天时”内涵,也具有社会属性的“天下”“天子”“天命”等认知,概括而言,“天文化”反映古人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尊崇,是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强调“崇敬天”,进而演化出“祭天”的文化活动形式。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约有5000-6000年的历史,可上溯至华夏民族的幼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祭天礼仪,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司服》云:“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其中,“禋”为高地之上燃火放烟、“吉服”即祭祀专用礼服,可见祭天的隆重与庄严。我国自黄帝、尧、舜到清末宣统约为4500年,王朝80个、帝王550多个,他们提倡敬天法祖,认为自己是“天父地母”的“天子”——《礼记·郊特牲》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亲地也。”即为天子,祭天等同于“尊父敬母”,所以古有“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左传》有“国之大者在祀(祭天)与戎(征战)”。总之祭天关系到天下安危、国泰民安。
“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之春季六节气图
立春 泰元门 柳
雨水 皇乾殿 迎春花
惊蛰 七星石 二月兰
春分 皇乾殿门 山桃花
清明 藻井 玉兰花
谷雨 甘泉井 丁香花
天坛属于天文化发展的产物,即作为“祭天”的专属场所存在。天坛位于北京城城区南部,今东城区正阳门外东南、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位置,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嘉靖九年增建,清乾隆时期全面的改建扩建逐步形成鼎盛时期风貌,距今整整600载光阴,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和“农历四月”常雩(祈雨)的专用的祭坛,先后举行过654次大典。祭天礼仪不仅强调祭祀地点,在祭祀时间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选在节气日,据《周礼·大司乐》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据考证,天坛仅冬至祭天就举行了199次,此外天坛环境中也包含了大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要素,如天坛围墙之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四根龙井柱所形成的四个开间象征了“四季”,外圈二十四根红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了“二十四个节气”,天坛内坛东南西北四门—即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这四个门名字来源于《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贞”,代表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之夏季六节气图
立夏 昭亨门 莲花柏
小满 斋宫 金银花
芒种 圆丘神兽 益母草
夏至 屋脊 马兰花
小暑 百花亭 牡丹花
大暑 双环万寿亭 月季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度,二十四节气文化之所以在时代变迁、社会更迭中不被湮灭,很大程度上与其“指导农事”的实用价值有关。以天坛为例,祭祀主要发生在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基本目的就是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5000年来,二十四节气将时间的流转直接与特定的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这突出体现在24个节气名称上——其中,有8个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4个反映了物候的变化,即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有5个反映了温度的变化,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有7个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即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天坛可以看作是5000年来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浓缩之地”,除了前文所提建筑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外,天坛中的大量植物也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表现载体:整个天坛面积27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5%,植物种类特别是自然草本植物十分丰富,园内维管束植物共75科、214属、280余种,将生态天坛的概念贯穿于每个节气,让每一个节气都能展现出天坛的自然生态,体悟天坛道法自然的思想。
“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之秋季六节气图
立秋 广利门 菊花
处暑 棂星门 红叶
白露 丹陛石 柿子
秋分 神厨 银杏
寒露 祈年殿侧门 大丽花
霜降 皇穹宇 雪中花
时过境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早已脱离了“二十四节气”的指导范畴,为了向世界传播“天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增强对天坛的了解,由天坛原副园长徐志长教授做内容指导,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教授做艺术指导,艺术家李胜玲创作绘制的“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作品,运用数码的方式秉持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创作理念以版画视觉效果呈现出中国传统天文化,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整个“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结合“节气+植物(风物)+建筑”三类元素构成——将二十四节气、天坛、天文化融合在一起,别具一番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韵致。如插图中出现的《冬至·圆丘·九龙柏》,徐教授解释道:祭坛选植柏还有更深的文化渊源,天坛坛域除五组建筑群(祈谷坛、圆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的建筑占地之外均为广阔林地,主要是苍翠柏林,《殷礼・适树》:“夏侯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孔夫子赞成选用松柏,指出了社树要给人美感,并应“各树其土所宜之木”。柏树就是北京地区多土树种,为“其土所宜”道地的适树。它不仅是古代孔夫子认为满意的“社树”,今天仍被北京市民选为北京市市树。可见柏林配祭坛,是“殷人以柏”殷礼的延续······九龙柏是明宣德元年所植的桧柏,树龄约500岁,老干粗壮直指苍穹,主干表皮沟壑纵生,状若九条蟠龙旋转腾空,是天坛第一名树。
“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之冬季六节气图
立冬 成贞门 山里红
小雪 祁年门 小雪花
大雪 回音壁 大雪花
冬至 圆丘 九龙柏
小寒 屋脊神兽 积雪
大寒 祈年殿 风雪月
节气五千年,天坛六百载——孕育出独具中国传统韵致的“天文化”,向世人展现出中国人浪漫的自然情怀与深邃的哲学意境。楚图南先生曾为天坛题词:“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要讲好中国传统故事,应该从每一个中国传统符号开始——天坛,既是天文化的象征,也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载体,“天坛·二十四节气插图”系列作品让更多人士了解天坛、热爱天坛,为天坛及“天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播作出贡献!
作者:李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