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天,是我们建党百年、两会胜利召开的春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漷县觅子店人民公社旧址的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守护中国文物,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遥相呼应,一北一南形成了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完整对接,填补了中国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文化领域的空白。
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皇家专用产品,《天工开物》中被誉为“天下一砖”。最初,紫禁城也只有皇帝经常出入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才铺设御窑金砖。万丈高楼平地起,相较于大多数故宫珍品来说,它可能不大引人注意,但它却是最能体现出工匠精神的故宫“宝贝”。制砖的原材料大多出自江苏陆墓御窑村一带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江南土质泥料。每一块砖都须经过二十九道工序,整个制作周期更是长达两年,最后的出窑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金砖烧造好了运到紫禁城,开始铺墁,这个过程叫“金砖墁地”。有史以来我国铺地面的做法中,有细墁地面和粗墁地面,其中最为精细的就是“金砖墁地”做法,也是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整个过程要历经砍磨、墁地、泼墨、钻生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最后整个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如今历经600年寒暑风霜,这金砖依旧光亮如新,再一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无名工匠复杂而漫长的劳作使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竟有了黄金的身价,这才有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创办人王忠华先生一直致力于寻找、传播故宫600年来关于御窑金砖铺墁的古法——金砖墁地技艺,并受到了古建专家的一致好评。
北京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新时代下,也需要我们慢下来。今天,我们可以用十天的时间抢建一座医院,救助生命;古时,我们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打磨一块地砖,肇建宫殿。快与慢,从来都不是我们衡量价值的的标准。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御窑金砖,原来伟大的就在脚下,这种伟大在于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用尽一生,把事物做到极致。
北京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在通州、在漷县,与两会约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守护中国文物,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