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红色记忆|他竟然与“两弹一星”有关

时间:2021-05-20 12:08:32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张瑞焕,国网温州供电公司退休党员,41年党龄。今年83岁的他,单位后辈只知道他技能了得,但谁也不知道他竟然与“两弹一星”有关。

“我是国家养大的孩子,理应要回馈国家、组织”

1938年,张瑞焕出生于浙江温州,刚出生父亲就去世了,靠当纺织女工的母亲拉扯长大。家境贫苦的他,从小学到大学,靠着国家补贴和助学金一步步完成学业。1963年,张瑞焕从原交通大学西安分部(现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揣着几枚硬币,背着编织袋,踏上了去大西北的路。先从温州乘船到上海,再坐40多个小时的火车,期间需要转车几次,才能到达甘肃地区,这去一趟就得花上四天时间。刚到大西北的张瑞焕被分配到西北电力建设局第二工程公司,八○三电厂是他参与的第一个工程。电厂坐落在嘉峪关外的丝绸古道上,背依祁连雪山,面对浩瀚戈壁,共有3个机组,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张瑞焕担任高压班技术员,每天要长时间呆在发电机小室,对电机进行安装、检修和维护。因为保密,张瑞焕当时并不清楚这座电厂的具体用途。

大漠中的八零三电厂

大漠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物质资源匮乏。在大西北404地区,每逢沙尘暴来袭时,直径三四厘米的石头能刮得漫天飞舞,像枪林弹雨一样砸下来,必须戴上安全帽才能出门。平日里,张瑞焕和40个同事挤在一个大通铺里,冬天晚上室外温度低至零下40度,大家只能待在室内围着两个煤炉取暖。夜间要上厕所,只能披上军大衣一鼓作气跑到房间外几百米开外的地方解决。经年累月,60度的室内外温差,张瑞焕患上了静脉曲张和严重的关节炎。

404地区:404为代号,曾经是中国造原子弹的地方

404地区环境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业欠收,粮食就愈加紧缺。沙漠地带本身就缺水,一口井要到地下几十米才能见一点水,大家一起找井、打水。没有主食,大伙儿一起找树叶子充饥。“刚开始不习惯,但党支部书记鼓励我们说,‘吃苦是福’,大家伙一起承担,也就不觉得苦了。”张瑞焕说。期间张瑞焕也悄悄写过几次入党申请书,但都没有递交。他总觉得自己吃的苦还没身边的老同志多,总想着再多看一点,多学一点……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那天,大家都被要求待在房间里不要出门。只听得‘轰’的一声,随之而来一阵耳鸣,就看见飞沙走石,很奇怪。后来,大家才知道听到的巨响是原子弹爆炸的声音,而我们参与建设的八○三电厂,正是为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和核武器研究生产的四○四厂供电的。”张瑞焕说:“很自豪!很激动!我做的事情对党和国家有用!”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张瑞焕都曾亲历其中。

在大西北,张瑞焕一待就是八年,直到1971年,参与的两个国防建设工程都全部完工,他才回到家乡。这期间,他与妻子、儿子分居两地,妻子在温州照顾幼儿,他在大西北参与电厂建设。张瑞焕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停留的时间也不超过5天。

1971年嘉峪关留念(左为张瑞焕)

“我是国家养大的,理应要回馈国家、组织。同龄人中分配到那儿的只有两人。既然组织相信我、选择我,我就要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奉献自己的力量。”张瑞焕说。

1980年,张瑞焕在介绍人的强力推荐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入党志愿书

“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伟大奋斗!”1980年,42岁的张瑞焕在入党志愿书里写下这句他早已贯之行动的话。

再后来,温州电网成功并入省网运行,结束“独立电网”的历史,第一个110千伏GIS变电站投运,第一个110千伏智能变投运,一系列温州电网变革进程中,都有张瑞焕的身影。

1996年,张瑞焕在庆祝慈湖变、蕉坑变安全运行日晚会上接受表彰

30岁,将最美的青春奉献在了沙漠里的丰碑;40岁,全身心投入在了现代化电力建设;60岁,培养出了一批电力骨干,立足岗位继续发光发热;80岁,依旧不忘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瑞焕退休后再次回到404地区

张瑞焕说:“没有组织就没有现在的我。能见证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来源| 浙电e家

供稿|温州公司 王伊彬 周晶晓 李艳妮

编辑|黄琳 邓通

校对|项丹 王列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