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在2021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宣布推出“联想TruScale”服务。该服务的核心要义是XaaS“一切皆服务”,它把传统的硬件、软件、服务分散采购的模式,设计、建设、运维分段实施的模式,整合成可以订阅的、一站全包的服务模式。
杨元庆在演讲中表示,38年前,计算机被《时代》周刊选为1982年的年度机器,但彼时计算机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仍相差十万八千里。38年后,计算机真正普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使用。“也正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非凡的想像力,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见屏如面”,在暂时不能手拉手时,用科技保持着心连心。”
杨元庆认为,联想肩负起时代使命、为未来构建新的引擎的答案,在于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的“新IT”,更在于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杨元庆说:三四十年前,人们又何尝没有像今天这样想象过?大屏幕上所展示的,是1983年1月《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IBM推出他们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后,计算机销量连续两年翻番,达到300万台,《时代》周刊一改每年评选年度人物的惯例,将计算机评选为1982年的“年度机器”。
但即便拥有了“年度机器”的称号,计算机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1983年,作为计算机专业在读的大学生,我每周也只有几个小时与当时全校唯一一台王安电脑“亲密接触”的机会,直到临毕业前夕才一睹IBM个人电脑的真容。而创造了“1+1”,也就是一家一台电脑的理念,推动电脑真正普及,并且战胜曾经主导市场的外国品牌,进而成为科技领域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联想,要等到下一个年度才诞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描绘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场景,这需要极为大胆的想象。也正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非凡的想像力,在去年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见屏如面”,在暂时不能手拉手时,用科技保持着心连心。
38年,足以让当年的想象变成今天的日常。而这38年,也恰恰是我在IT科技领域摸爬滚打、跌宕起伏的岁月。我见证了基础科学的点滴积累,参与了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切体会到科技始终在提升人类社会的韧性与适应力,并带来无限的可能。今天,后疫情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为了推动技术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社会公平和进步,我们又将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为未来构建新的引擎呢?
答案在于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的“新IT”,将会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赋能;更在于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用科技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百年未遇的疫情加速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步伐,这一趋势还将长期持续。以工作场景为例,办公室办公、居家办公和随时随地办公的混合办公模式将日益成为用户偏好的现实选择,它将给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及文化带来深远的结构性变革。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在新的“混合现实”中,个人客户对于智能终端产生了新的需求:人们需要在不同厂商提供的多种设备之间自由切换、数据协同,飞速增长的个人乃至家庭的数据需要更好地管理。针对这些痛点,联想推出了Project Unity(超级互联方案), 能够实现多个屏幕之间的任务协作和管理协同。人们还需要在不同场景下,无论是现场还是远程,更多时候是现场+远程,随时顺畅地召开会议、参加会议。联想开发的智能办公会议协同设备和解决方案,让远程及现场的参会者,无论用什么设备,都能清晰表达、无缝协作。疫情期间,它帮助联想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保持着高频、高质、高效的沟通,也在为越来越多的客户顺利开展业务保驾护航。
而对企业客户来说,集硬件-软件-服务于一体的商用IoT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联想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把销售终端、电子价签、自助服务机等硬件设备与联想自己的远程客服、第三方的金融租赁服务连接起来,为零售商们提供最好的支持。
所有这些在“端”上的流畅体验,离不开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支撑,包括边缘计算、云计算、5G和高速光纤网络等等,它们肩负着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任务。公有云带来了灵活性,而客户对于数据安全的需求又必然会催生混合云,包括它的设计、部署和运营。今后,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将与传统数据中心并存,从而满足客户对于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规模化存储、实时处理和安全可靠等多方面的需求。稍后,我们将分享Lenovo xCloud混合云解决方案。
“端-云-网”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这让数据的“交通堵塞”和时延又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边缘计算因此应运而生,未来它将像云一样无处不在。今天,联想还将发布边缘计算全系列产品。安全性、可靠性、5G兼容性和拓展到边缘层面的机器学习能力是这套产品的核心优势,敬请期待。
在智能终端和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背后,是看不见但至为关键的要素—AI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和先进算法,这是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稍后,我们的首席技术官、人工智能专家芮勇博士将为大家深入介绍联想自研的人工智能平台——“联想大脑”。联想大脑包含了分布式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云边端协同学习推理两大核心能力,还包含了一站式人工智能开发环境,涵盖自然语言、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6大类、100多项人工智能能力。
杨总分析说:混合型工作与生活方式,将驱动更加多样的设备、IoT终端和在线的服务;边缘计算、云计算与传统数据中心并存的趋势将驱动越来越丰富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在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与前景。尽管“端-边-云-网-智”作为新IT的架构已经非常清晰,但它显然比传统架构更加复杂,也必然给设计、建设和运维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对客户而言,他们想要获得更高等级的服务,让一切变得简单。
因此联想将打造完整的“新IT”解决方案与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客户赋能。今天,我们将为此重磅推出专门的品牌——“联想TruScale”服务。
1964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两次入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连续三年入选《巴伦周刊》评选的全球最佳CEO之列,连续多年列选《财富》中文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杨元庆结合联想的发展史,介绍了自己在工作的经历、体验。
1984年-1993年 联想创业时期
杨元庆1989年硕士毕业后加入联想。杨元庆曾在媒体采访和上海交大校庆典礼发言等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信息化时代刚刚起步,托夫勒写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很畅销,给当时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极大的鼓舞,我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要积极投身那场信息化的变革浪潮中。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之后,我加入了刚刚创立不久的联想”。
加入联想后杨元庆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Sun工作站事业部项目经理 ,主要从事外国电脑品牌的代理分销业务。在这个阶段,联想建立起市场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以及诚信、求实进取的企业文化总基调。
1994年-2003年 联想个人电脑品牌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环境也在变化。1992年左右,国家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行业的对外开放,取消了进口许可证,跨国品牌如惠普、IBM、东芝等进入国内市场,对技术和市场能力都不够成熟的国产计算机品牌造成了冲击。联想充分利用过去在代理分销过程中学习到的管理经验,着手建立自有电脑品牌。
1994年,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也是他在联想的创业时期。
1996年,通过对个人电脑行业摩尔定律的洞察,杨元庆带领团队建立起“小步快跑”的运营模式,对战跨国巨头,尽量保持低库存,用最快的速度推新品,通过打时间差,把采用最新技术的产品以主流的价位销售给中国的消费者。1997年,联想成为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第一。从此,这个位置再未旁落。1997年,杨元庆出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
2004年-2013年 联想全球化时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那时,联想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如果只在国内发展,个人电脑产品30%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天花板,必须找到更大的发展舞台。
2004年底,联想宣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正式开启国际化征途,完成并购后,杨元庆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2009年重新担任CEO。在其带领下,联想管理层克服重重挑战,把联想的营收额从并购之前的30多亿美元,做到了2013年的380多亿美元。2008年,联想首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位列499位。
2013年,联想首次登顶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成为第一。
2014年— 联想多元化时期
夺下全球个人电脑第一后,杨元庆继续思考如何通过联想已经建立起的全球化平台发展更多的业务,做更大更高更强的企业。2014年初,联想宣布了两项大型并购: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从此,联想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杨元庆认为,联想不仅要打造不同业务在全球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要建立一个多业务的管理系统、操作系统。他带领公司制定了“三波战略”,第一波是个人电脑业务,第二波是智能手机和服务器业务,第三波是“设备+云”业务。为了更好地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2019年起,联想的“三波战略”升级为“智能化变革3S战略”,从智能物联网(Smart IoT)、智能基础设施(Smart Infrastructure)、行业智能(Smart Vertical)三个维度发力,致力于成为赋能各行各业智能化变革的“新IT”全要素服务商。
今天,联想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年收入超过4100亿人民币的全球化高科技公司。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7万多名员工。不仅是全球个人电脑第一、全球高性能计算第一,还建立了包括智能设备业务集团、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联想创投在内的多元化业务部门,已经为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的上百家大型企业提供了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
2021年,联想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59位,在2021年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中位居16位,是中国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2020/2021财年,克服了新冠疫情、全球供应链零部件短缺等重重挑战,联想实现了创纪录的业绩,营业额达到4116亿人民币,年比年增长19.8%;净利润近80亿人民币,年比年增长超过70%。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浪潮前赴后继,联想自创立以来,在成长的磨练中变得越来越强健。杨元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说我带领的联想有什么发展之道,我认为,我们始终坚持不变的,就是产业报国的初心,服务客户的理念,是内嵌在联想品牌里面的诚信和创新的内涵”。
杨说明,联想TruScale”服务,核心要义是XaaS“一切皆服务”,它把传统的硬件、软件、服务分散采购的模式,设计、建设、运维分段实施的模式,整合成可以订阅的、一站全包的服务模式。客户在ICT架构各个层面,从DaaS,IaaS,到PaaS,乃至SaaS的需求,“联想TruScale” 服务都有对应的方案,都能予以响应和满足。
这种“一切皆服务”的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IT行业。未来,商业将是数字化的,产品将是服务化的。在继续加强传统的支持服务的基础上,联想将通过“一切皆服务”来实现运维服务在不同客户中的横向拓展;同时也将通过场景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服务实现向垂直行业的纵向延伸。在“同一个联想”的加持下,我们既有小到手机、电脑,大到数据中心的多元产品组合,又有遍布全球的集中高效的客户支持平台,我们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优势让我们的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都能享用到“联想TruScale服务”。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联想创投,围绕端-边-云-网-智的新IT架构进行投资布局,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圈。在我们已经投资的200家企业中,接近一半正在与我们共同为客户提供创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谈技术总是激动人心。但技术只有解决了现实问题,惠及社会民生,肩负起时代责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联想要以自身的科技能量,承担起怎样的使命呢?我们的答案非常清楚:
第一,用“新IT”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我们将基于“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以“新IT”为各行各业的客户赋能。
第二,用长期主义,担当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克新冠疫情、战胜气候危机、弥合数字鸿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其中大多依然任重道远。作为科技的弄潮儿,我们手中至少握有一部分答案——那就是绿色创新,使命驱动的创新。联想的一切创新,都将不遗余力地服务于这个目的:让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多元包容和平等,让环境更可持续。
新IT打造新引擎。联想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我们的计划是在未来三年里内,将研发投入翻番。但愿数十年后,人们回望我们今天的想象,会验证我们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智能,为每一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