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共融新阶段 典范新定位——2021南京都市圈的新判断

时间:2021-11-02 09:07:24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山水相依、人文相亲,南京都市圈将是高水平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苏皖两省共建,合力推升区域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真正作出示范、闯出新路”

……

10月29日,2021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城市规划、现代化发展、城市智库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共融共享 ,与‘宁’共发展”的主题畅谈观点。微有寒意的金陵,随着思想的交锋,激荡出智慧的暖意,更在观点的佐证中印证南京都市圈的多维价值和向上趋势。

应运而生 与时俱进 南京都市圈进入共融发展新阶段

南京都市圈走过20年,为何还在常提常新?

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大发展”的发展模式给江苏带来资源相对粗放使用,尤其是建设用地的紧张的不利局面。在这个背景下,江苏提出开展都市圈规划,其中南京都市圈“1+6”获得了两省涉及城市积极的配合,引领了全国都市圈规划的进程。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徐海贤认为,南京都市圈拥有独有的四大特点:首先,南京都市圈区域以长江为轴,都具有山水城林的特色;其次,历史上有共同的行政区划和文化交流,具有人文相亲的情感纽带;再者,区域发展较好,互为补充,合作意愿强烈;最重要的是,推进的效率——“南京都市圈实际上成立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决策层书记市长顶层设计,协调层分管领导具体协调,执行层交通、水利、环保、城乡建设等部门具体落实,三个层面有力推动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徐海贤说。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曾多次参加长三角规划编制的专家咨询,他认为,南京都市圈经过长期发展,已经越过点状已经形成片状式的发展形态,形成大都会的发展形态。区别于其他地区“协同发展”的提法,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具有独特性,进入了共融发展的新阶段。

“长三角因为整个区域经济、城乡体系,尤其是成群的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密度很高、能级很强,已经超越了‘先集聚后外溢’的阶段,现在主要是‘对流’,兼具集聚和外溢的功能,两个现象并行不悖,并且同时发生。”宋宏说。

都市圈新定位:国内率先打造枢纽节点,对外形成城市群国际影响力

什么是南京都市圈,官方定义上,南京都市圈是以特大城市南京为中心,综合交通廊道为基础,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为纽带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回顾发展,江苏城市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小武认为,通过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的日常生活的资源的链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南京为中心的向心化趋势,都会区无缝连接、一体化、同城化的格局。

“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的都市圈,跨省域的合作和交流在‘8+2’的地市范围之内能够实现更加流畅的、更加密切的这种合作,会为未来的中国进行更大范围的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会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样本。”

南京都市圈获得国家批复与国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间节点重合,也意味着南京都市圈的功能、发展和战略价值有了更高层面的意义。“‘双循环’格局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资源和要素跨线流通、跨界配置,更好地提高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真正形成一批具有强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双循环’节点和枢纽。”宋宏认为,南京都市圈既有经济价值,同时在打破行政区划来配置资源,获得经济社会高效率的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示范的价值。

胡小武认为,讨论南京都市圈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大背景,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北部形成中心节点,将对助力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因为南京都市圈地域、生态、资源、文化的高度的相似性,在全球形成示范效应。

共融共享 现代化典范城市和典范都市圈的共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何雨关注到,正在召开的南京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今年4月9日正式发布的《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用一个专节的形式谋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典范”。

何雨认为,南京作为一个支点,理应在循环发展方面、构建循环链条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南京成为链接东部和中部的连接点,这一点意义特别重大。”

与此相悖的是,有人认为,南京打造更加重要的、更高能级的全球城市、枢纽城市,将虹吸周边城市的发展机会。对此,胡小武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从全球不同都会区的发展,都能看到一条显性的规律,南京都市圈只要把南京这样重要的金融中心、服务业高地、消费中心、枢纽城市地位不断提升,一定能借助更深度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产业的配置,最终实现带动周围同步的发展。“我们完全有信心地前瞻,南京都市圈会对周边地区形成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这将是一种共同富裕的路径。”胡小武说。

都市圈红利推动“旅居产”人居融合发展新高度

何雨认为,南京作为中心城市作为天然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既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最终反馈在人民生活上,也就是品质生活的提升。而旅游、居住、产业三者,最常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从旅游数据来看,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开展近郊游为主流旅游形态,从去年起,都市圈之内的旅游人数出现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期,南京都市圈旅游业吸纳最多的都是南京的居民,南京文旅要素又吸引了周边最主要的客流。

居住事实上成为了南京中心城市居住外溢的最重要的表现,以宝华和仙林的同步发展为例,大量的居民在都市圈的临近地区购房、置业、居住,形成了环南京大片优质社区和新城。

胡小武认为,当下汤山和黄梅的融合区正在复制甚至超越这种模式。“十年间汤山跟黄梅跟句容的一体化也形成了典型的都会区的无缝界面,随着快速通道的开通,年底再加上宁句城轨,在夜间灯光指数上句容已经跟南京连在一块。”

胡小武认为,交通便利达到高实现度,山水城林的特点保障了生态宜居,最终,随着产业不断的外溢和成长,使得每一个毗邻地区的新城和大的居住社区,链接了很多新的产业园,使得“产居一体 职住平衡”成为南京都市圈的常态,最终连结成高质量、高标准的一体化融合性新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和交通便利等产城一体化关键词在南京都市圈得以一以贯之。

展望南京都市圈发展,或许胡小武的一句话最能代表公众的心声——“未来会有一天,南京都市圈的居民都不再称呼‘南京都市圈’,而以大南京取而代之,大家都会是大‘蓝鲸’的居民。”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