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残疾文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看残疾文学?残疾文学的生命力量又该如何传承?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残疾文学,不仅指残疾人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包含着正常作家作品的书写残疾文学作品。残疾文学不及包括张海迪、史铁生、王忆等这样的残疾人作家,也包含着毕飞宇的《推拿》······”几位20出头的姑娘一遍又一遍的对好奇的人们解释道。这是逐灿文学团队第一次举办线下读书会活动,活动刚一开始,就引了不少路过的同学停下脚步,仔细阅读宣传板上的介绍。“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可以在我们定制的明信片上写下你看过的残疾文学的几句话,谢谢你的支持哦!”明朗的笑容一次次绽放在冬日的微风中,虽然很多同学只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从小已经阅读过很多残疾文学作品了。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每多一位同学知道了“残疾文学”,就多一份力量去支持残疾文学落地发芽。
新时代下,以网络能更方便的扩散残疾文学的力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多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豪不特殊。”这是来自史铁生《病隙碎笔》里的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大多数残疾人的心声,也不断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网红”诗人余秀华的笔下有着压抑于于残疾人身份下暗涌的欲望。这些生动的文字在无数的深夜推送的关注了逐灿文学微信公众号的手机页面上,温暖着,感动着,欣慰着,正如“逐灿”的名字一样,带给人们光亮,明明黑夜深沉,却总有一束光指引着我们奔跑的方向。
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每年新增残疾人逾200万,随着越来越多残疾人走进大学,新鲜的文化血液正源源不断地从这样的群里中喷涌出来。2021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盲人姐妹花双双考上名校,一个现就读悉尼大学,另一个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她们的努力的成果打破了人们对残疾人群的有色眼镜,也揭示着残疾人群里潜在着巨大的可塑性。除了给予残疾人基本物质的保障,更多的目光也应该聚焦在残疾人的文化、教育研究等等。
“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底下流淌时仍然是一条河,当它们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一位盲人作家这样写道。发扬残疾文学,是打开另一扇窗去探索残疾人的内心世界,缩短社会大众与残疾人的“真空”距离,萃取残疾文学独特的生命力量,让全社会携手残疾人奔赴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