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年轻母亲被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10余年过去了,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如今在车站码头,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2021.2.2来源:新华社)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这些日异月新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更是传达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春运的变革也正体现着这一点。
回家的行囊,从“沉重”到“轻快”。以前每到春运之时,各大车站及候车室大大的尼龙蛇皮袋、长长的扁担、沉甸甸的几只水桶...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所谓的“返乡三大件”,那真是喜庆又热闹的“搬家式春运”。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人春运行李也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现在条件好了,什么样的年货都能在老家买到,到了家再慢慢置办,“人”自管到就行!那些身上背的、手里提的东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轻快”。
回家的行囊,从“温饱”到“富裕”。以前行囊里装的是被褥、是锅碗瓢盆、舍不得吃的食物、割的腊肉、买的干果...鼓鼓囊囊一大堆,回家的行囊装满“温饱”更装满思念。
转眼看现在春运,确实很难再见那种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现在春运更多的是手提拉杆箱,拿着手机,带着耳机的时尚现代人士。人们变得富裕,愿望也远超于温饱,行李“瘦”下来了,但给家人的礼物却越来越“现代化”甚至越来越“科技感”。
中国春运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份重要“档案”,真实记录着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国人“行囊”更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奋进中的辛勤汗水。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在变的是人们的出行方式、背上的背囊行李...但永远不变的,是深入中国人心的“执拗”--回家过年还有一颗颗永不停息奋进的心!这些真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点点滴滴汇成这个时代的变迁。(文/张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