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简称《规定》,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对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彰显出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新风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是著名唐朝典籍《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得到人才。“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选人用人关系事业成败,关系政权兴衰,对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件极为严肃而重要的事情。新修订的《规定》中明确了领导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有“政治能力不过硬”、“担当和斗争精神不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等15种情形。《规定》中对这些“躺平”干部进行了深刻地画像,通过《规定》让“躺平者,躺不平”倒逼各级干部奋发有为,真正干事创业。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出自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意思是,流水碰到了暗礁,发出激荡的声音,人激发自己的志向,即胸怀大志,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新修订的《规定》中提出“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深化了以往干部制度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机制,有效督促各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有力推动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既有效激活了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信心,又盘活了编制资源,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意思是,国家拥有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薄弱。长期以来由于受“官本位”观念影响和缺乏制度性的刚性支撑,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等错误认识,造成人岗不适,“混日子”现象严重。让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钻空子屡屡被提拔重用,而踏实苦干,埋头拉车的干部却造成打击,久而久之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催生“没干头、没奔头”的抱怨,人才流失严重。甚至信奉起“多栽花少栽刺,多请示少表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干事。”等所谓官场哲学,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队伍的质量。新修订的《规定》唤起了党员干部的竞争意识,从而自我加压、自我鞭策,迎头赶“上”、奋起直“上”。
《旧唐书·高祖纪》曰:“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查找症结、剖析根源,是解决谁上谁下问题的根本,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新修订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选人部门的责任,各级用人部门要擦亮选人用人的“火眼金睛”,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做到精准选人、精准用人,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落实,才能让各级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能始终尽责、敢于担责,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不负历史的重托,不负人民的厚望。(田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