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宣讲要多点“讲究”少点“将就”

时间:2022-11-25 14:24:13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党员干部必须针对以往宣讲“走过场”“缺人气”“难落实”等问题,少点“将就”多点“讲究”,用走“新”更走“心”的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党员的心田落地生根。

内容上讲究“深入浅出”,要能入脑入心。“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二十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用词极其考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如果不树立“分众化”的宣讲理念,执着于念文件、读稿子的灌输式教育,干巴巴的理论只会让群众难以下咽,宣讲也将流于形式走过场。党员干部需要改变以往“一锅粥”式宣讲的固定思维,避免照本宣科、不搞“大水漫灌”。要根据受众情况明确划分宣讲对象,在牢牢把握、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实质和核心要义的情况下,坚持从报告关键词入手,善用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方式讲理,着重突出语言的说服力、亲和力,围绕“怎么看”“怎么办”,把“高大上”的理论术语转换成“接地气”的土话俗语,以群众身边事阐述复兴赶考路,在一本本“活教材”中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老故事”诠释“新观念”,把硬道理讲软、把虚概念讲实,使理论宣讲既“有新气”又“接地气”,同频共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形式上讲究“喜闻乐见”,要能有滋有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管理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理论教育也就不能再完全靠“我讲你听”的被动式宣讲挑大梁。为满足不同群众的“口味”需求,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强调“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把理论宣讲地点从室内搬到室外,通过“坝坝会”“田埂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利用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主动抛出问题、引发讨论。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让“一人独唱”成为“百家讲坛”,不断拉近同群众的距离,改变“一言堂”宣讲模式,在“小阵地”搭建起“大舞台”。另一方面,把理论宣讲地点从线下转到线上,借助抖音、微信等平台,将“微宣讲”课堂开到群众家门口、热炕头,持续开发和推送网红爆款“微电影”“微动画”,以作品“出道”,用实力“圈粉”,做活融合文章,牢牢抓住观众“胃口”,用活党员碎片化时间,将宣讲从“一时一地”升级为“随时随地”,实现指尖与心灵的触碰,让二十大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效果上讲究“对症下药”,要能解惑解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77次提到“人民”,这就要求宣讲二十大精神坚决不能搞“雨过地皮湿”,务必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员干部要拆掉“条条框框”,坚持以需定讲,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同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握群众关注点、疑惑点,从群众“急难愁盼”切入,对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政策做出精准解读、科学分析,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同群众生活大小事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把厚重课本讲“薄”,把枯燥文字讲“活”,把深奥理论讲“透”,输出群众最关心的“干货”“硬货”,以“精准滴灌”的方式增强宣讲效果,切实解答群众思想困惑,让基层群众对政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问题与答案“双向奔赴”,实现创新理论从“纸上”到“心间”的跨越,打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最后一米”。(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北固镇人民政府  肖 鑫)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