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过程主义女性诗歌的成因:过程诗学对话录之五

时间:2017-11-02 09:43:59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马映:上次您说到过程主义女性诗歌在中国的成因,但话题没有展开。我想知道,从自我缺失到自我发现再到自我塑造,这种女性诗歌写作转型究竟是这样形成的?

白鸦:细说转型的成因,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看:一是社会变革大背景的影响,二是女权思潮的推波助澜,三是女性诗歌写作意识遗产的传承和演变,四是网络时代的阅读和传播特征的改变。

马映:就是说,想了解自我塑造的过程主义女性诗歌的成因,首先必须将女性诗歌与中国社会变革大背景结合起来看。

白鸦:是的,你看中国女诗人的身份变化,社会开放之后,城镇化大肆推进,中国女诗人几乎集体获得了城市(镇)身份,怀着城市移民情结的女诗人越来越多,女性诗歌写作自然也渐渐以城市语境为主流了。

马映:这种身份变化,是社会变革带来的女性地位提升,意味着女权的进步,可以看作是中国女诗人基本完成自我发现、进入自我塑造的标志之一。

白鸦:是的,因此也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女性诗歌写作具有中产阶级性。

马映:说到中产阶级性,我记得您强调过,中产阶级性是当下变革中国的文学真相,不仅是就中产阶层而言的,也不仅是就女性诗歌而言的,您提出中产阶级立场写作,是期望从文学视角去揭示当下的中国性。

白鸦:进入自我塑造阶段的过程主义女性写作,毫无疑问具有中产阶级性,只是有高低不同的层次而已。

(90后诗人马映)

马映: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女诗人的身份变化,的确让女性诗歌的城市语境多了起来,城市图景乱象纷呈,势不可当,什么职场、蜗居、剩女、网游、房奴、车展等等,这些图景都是城市语境的。

白鸦:这还只是表层的,更深层次的诸如移民情结的诗歌等,都是城市语境的,她们感叹故乡消失的诗歌,即潜藏着移民情结的城市语境。

马映:似乎可以这么说,城市移民情结,是过程主义女诗人展开的新主题,这种新主题源自变革中国的社会背景对女诗人的身份改变与心理影响。

白鸦:没错,城市语境缺失一直是新诗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已有改观,现在很多女诗人的诗是城市语境的,过程心理的,具有中产阶级性的,总之,都是自我塑造阶段的女诗人在身份变化之后的过程体验。

马映:您刚才说的第二个成因,是女权思潮,就是说,必须将女性诗歌写作与女权思潮结合起来看,我的理解是,中国女性诗歌之所以会走向过程写作,与女权主义追求的目标有关。

白鸦:你的理解非常好。从理论上讲,克里斯蒂娃曾经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认为,无论是对抗或同质,还是强调女性语言,最终都是难以达到目标的,甚至会走向女权主义者期望的反面。

马映: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的性别斗争。

白鸦:是的,从根本上讲,女权主义的目标无非是两个要点:一是平等,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众生平等,用道家的话说就是阴阳平衡;二是激活,激活女性的本来面目,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真正的女人。

马映:从现实生活中看,变革的中国社会,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过程思潮与女权思潮是很容易不谋而合的,这种谋合在女性诗歌中广泛表现,既是必然的,也是您说的成因之一。

白鸦:西方女权思潮已经有了过程女权主义的分支,并且形成了分离式的过程女权主义与整合式的过程女权主义,用西方的话说,这源于“过程-关系”一类的学说,因为世界上没有孤立之物,用我们的话说,进入自我塑造阶段的中国女性诗歌,必须打破以往的自闭系统,在过程体验中实现自我塑造。

(白鸦)

马映:嗯,我注意到一些女诗人的作品,深度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过程及关系,人与万物之间的过程及关系,在她们的诗中,男人与女人的性别抗争的确淡化了。

白鸦:其实呢,就是女诗人在过程主义心理观照下,把不同象征物之间的对抗关系在诗歌中转化成了融合关系。

马映:是的,这个世界就是融合的,女性诗歌因为走出了性别抗争,再现了融合的母性,所以才真实呈现出了生命本质。

白鸦:见解完全正确,不过,你要把视角再放宽一点,融合的母性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更表现为人与众生、人与万物的融合。我记得沈利有两首《致秋天》,书信式的,写给秋天就是写给时间,她的过程主义心态外在表现为“我有慢的恶习”,内在表现为“与万物同心”,这就是突破了人与人融合的母性再识的境界。

马映:明白。您说的第三个成因是意识遗产的影响,就是说,此前的中国女性诗歌写作,有一些重要的意识遗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下女性诗歌写作的过程主义转型。凭直觉,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复杂的问题。

白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诗歌写作大约有四种主要的意识遗产,在当前的过程主义女性诗歌写作中得以继承、演变和升华:一是性别抗争意识,二是焦虑意识,三是性意识,四是死亡意识。其中,焦虑意识也包含灾难意识与末日意识等等。

马映:这么一归纳,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在当前的过程主义女性诗歌写作中,这些意识真的就像挥之不去的遗传之物。

白鸦:是的。过程主义女性诗歌对这些意识遗产的继承与升华,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下次对话再展开讨论吧。

马映:好的,那您说的第四个成因呢?就是网络时代,阅读和传播特征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白鸦:这个,属于另一类理论问题,不是专门的女性诗歌问题,以后我谈网络诗歌现象时会详细分析。总之,进入自我塑造阶段的中国女性诗歌,出现过程主义写作转型的原因是多重的,今天只提示了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四种成因。

马映:明白,正是这些成因,合力推动了中国女诗人过程主义心理的集体形成,推动了女性诗歌写作最核心的转变也就是性别立场的转变,从而走向了积极的自我塑造。

2017年8月,西安-广州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