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沉浸式表演”调研要不得

时间:2023-04-14 18:07:17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决策部署的基本功和先行棋。然而,一些干部把调研当作“沉浸式表演”现场,演出为民情怀、演出担当实干、演出落实见效,没有真正“沉”下身子、走“进”群众。要确保调查研究“见真招有实效”,必须摒弃“表演”心态,做到“沉下去”和“走进去”,才能真正实现调查研究的目标:知民情、解民意、疏民难。

放下架子,做到“沉”“进”式体验。一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景作秀、应付了事,层层陪同、装装样子,不深入、不具体,依赖听汇报、看材料、开座谈,不讲方法、不懂专业知识,自以为有专业渠道收集海量数据,抓取有效信息,殊不知这样“美颜”后的信息有其局限性,以致于调研后问题抓不准、实情吃不透、办法拿不出。“读万卷书”若无“行万里路”的配合,就无法做到论之有据、思之有成。调研前需明确调查研究的需求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沉”下身子,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拉拉家常,“打着灯笼”找问题,“翻开石头找蚂蚁”,多去“解剖麻雀”,听听群众心里话,把方方面面真实情况了解透,对重要的问题反复求证、核实,不断章取义,更不能编假造假,确保得到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手经验”准确无误,以确保在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打开话匣,做到“沉”“进”式互动。“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一些干部采用“打卡”式的调研方式,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殊不知“看了”和“做了”之间“差之千里”。踩在“浮云上”可远没有踩在“土地上”踏实,深入基层互动是最有效的“显微镜”。所以,在调查研究一事上,党员干部就不能怕脚上沾泥巴,而要多到基层一线、深入实践、亲近群众,在土里多“墩墩苗”,在街头“蹲点”调查研究。通过与群众街头话家常、地头探收成、灶头悉富贫、炕头送冷暖,求策问道于基层干部、群众、企业。要离开凳子“观”基层风貌、扑下身子“查”百姓需要,做忠实倾听者、甘当配角,从中挖掘一些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群众语言,“调”出问题、研出对策。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拿出“摸爬滚打”的气势,大胆的干、坚决的干,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提出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搭桥的办法,把硬骨头啃下来、山头攻下来,让调查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抓住关键,做到“沉”“进”式融合。调查研究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更高目的的途径、手段与方法。一些干部调研结束后出个“花拳绣腿”“纸上谈兵”的调研报告就拍马走人,“调”而不“研”、“研”而不“用”让调查研究成了形式主义“一阵风”。调查研究目的不是为了一堆数据,一交了之、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调查研究这种手段和方式方法去推动问题解决、切实为群众办事。因此,党员干部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要务,追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要把大量的、零碎的材料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庖丁解牛”似的进行分析研究,坚持“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去精研、去深思、查原因、挖根源,提出有价值、有见解的对策和建议,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能力。(李瑞  戚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