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琼花会馆:粤剧的孕育地

时间:2017-11-23 10:45:50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李文茂将船系在琼华水涉下,围墙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节奏与往日不同,应该是注入了‘外江班’的味道;会馆门口欢声笑语,每个人脸上都露出自信的笑容;避雨亭披红挂彩,陈列着佛山堡各大行业组织送来的贺匾与条幅。”

这段话出自《西江英雄传》一书,描写的是清末佛山粤剧上演的盛况。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在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

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

粤剧老艺人、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曾说:“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 早在明代,佛山民间演戏已十分繁盛,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也常入粤演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佛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也记载了当时戏剧演出的情况:“一年之景,元宵之灯酒,三月初三之扮饰,五月五之龙舟,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难于禁革……”明万历年前后,繁华的佛山镇各行各业会馆纷纷涌现,而作为粤剧文化的载体,琼花会馆也随之建立。 

琼花会馆,俱泊戏船”,并为“伶人报赛之所”,“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愿,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其兴闹。”虽然旧景难以重现,但从古人所记录的只言片语中,仍可窥见琼花会馆在粤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粤剧与红巾军起义

清初,佛山戏剧活动相当兴盛,因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融入南派武术,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动传神、语言通俗、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大地方剧种。粤剧戏班以红船作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粤剧艺人又称为“红船子弟”

清咸丰四年(1854),凤凰仪粤剧戏班名艺人李文茂,与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合举义旗,将数千红船健儿编为三军,皆衣冠戏服,头扎红巾,称“红巾军”,在广州起义。义军运用粤剧跟斗跳跃之技,攻城掠地。占领佛山镇时,曾以琼花会馆作为义军大本营。李文茂率粤剧艺人起义是世界戏剧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在《西江英雄传》一书中详尽地叙述了粤剧大老倌李文茂的一生,以天地会大起义为背景,描绘了洪门(天地会)、琼花会馆等组织及其义士的豪侠之举,展现了广州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化。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