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新闻人物>正文

马晓晨,景观的诗哲与逆行者

时间:2022-07-20 13:01:52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的城市化即便是放到世界历史的视角中去看也都是意义非凡的历程,但是它带来的社会与文化的撕裂,也是今后的中国不得不面对和需要长期消解的问题。”

马晓晨,景观设计师,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独立品牌马晓晨工作室主持设计师,景观设计领域青年设计师中的翘楚。

与马晓晨先生的面对面,让笔者最感到意外的是,眼前的这个受访者所折射出的种种完全不像是他企业领导者的身份,相反的是,他天生就具备一种宏大的视角和细微之处的悲悯心,以及看待现实问题的尖锐性。我们的谈话也是由社会学问题展开的,并非只谈景观设计。

作为创业者,马晓晨先生在上海带领他的伙伴,从2002年至今始终如一的耕耘,将山水比德上海公司做成了行业的标杆。作为手绘艺术家和教育实践者,他的教材和作品激励和影响了无数的年轻设计师和高校学子,如今他的学生中不少都已成为行业内的后起精英。而作为设计师,他是否也如很多商业设计机构的总设计师一样,被卷入巨大的洪流成为高效生产机器的掌控者?很显然,除了企业管理者和总设计师的身份,马晓晨先生秉持了设计师的职业身份认知:“景观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融合和协同设计,除了用专业性和创意创造商业价值,景观设计承载了广阔的社会学属性,所以既要保持思考宏大问题的惯性,也需在微观视角切入现实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在马晓晨看来,景观设计正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载体,并非只是设计结果表象所展现的美学或者功能性。以下便是访谈的部分截取内容,从中可以洞察马晓晨先生足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专业的见解。

丽江四季酒店二期(来源:山水比德)

Q:您认为景观在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A:我并不想纵向的对比过去,这会阻碍我们的判断。如果把视角的宽度横向拉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去,我觉得差距仍然很大。中国是后发国家,我们并非处在正常的运行尺度中,过快意味着决策与思考层面上空间和时间的丧失。数量庞大的低水平劳力和市场的不规范,加剧了恶性结果。另外,还存在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的不均衡和政策执行的不均衡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差异自然也是巨大的。所以说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我相信行业会持续向好,这需要全行业的努力,以及决策层能力的专业性提升。

Q:您认为传统风景园林体系与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存在难以调和的障碍吗?

A:我并不觉得两者有什么鸿沟,本质在于不同“学术”代言集团背后的利益角逐。两种学术体系的融合对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传统的不因画地为牢守旧不化,“洋务派”也不必非要以革命式的激进方式来树立高地打击传统。中国景观的未来一定是从融合中滋长出独立的学科方法论,它并非传统园林或建筑学,亦非全盘西化的景观建筑学,但跨专业的协同一定是必然的,它既有应用科学的严肃和宏大性,也有多元化的人本与个体经验上的表达路径,以及更微观的切入角度。只有这样,环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才能被充分体现。

Q:您如何看待科技对景观领域的作用力?

A:我个人对科技的集体性盲从并不乐观,主流意识的引力太大而人们往往不自知或缺乏怀疑,这是个大问题。科技增强的大背景下,究竟什么才是人的未来,景观究竟要创造什么的图景以匹配这个未来,我觉得这值得好好思考。科技在颠覆人们的生活传统,它创造了高效和新的体验,也使个体以及组织不断的机器化,而作为动物作为人,重新看待心理本体的地位是具有切实意义的。我反对把高效能和高度的感官刺激和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作为最主流的价值坐标,于景观来说,创造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耐久性的生命栖息地和共治场所,创造积极的日常,并始终把公共关系、自然关系作为空间筹划的核心才是未来。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基本单元,会构成伟大的城市与更广袤光明的土地空间。真正的空间智慧并非是科技手段,而是空间内在运行的机制,我们要把场地视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并投以敬畏之心。

Q:观察您的景观建成品确实带有明确的特性,如何创造这种特性?

A:每一个待解的问题背后都有各自的差异性,即便是考虑到个人风格,呈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解决问题不能用标准化手段,标准化手段是作为技术保障的,创造性的转化才是设计的价值所在。我和团队在面对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会珍视每一个场地背后的线索,有时可能一个最微小的情绪,也会生长成为一以贯之的灵感源泉。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廉价的流行化语言正在毁灭我们的文化环境,资本追求高效能和高利润,统一执行标准是最好的盈利手段,但是设计恰恰是不能被标准化的,这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治疗的手段总是因人而异的。创造独属于场地的特性,创造更有想象力更积极的生活空间,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我们今天对其称颂和抒写,凸显出我们周遭的贫瘠。

Q:您在具象空间的设计上具有强烈的雕塑感或者纪念性,这是如何产生的?

A:我在审美趣味上深受建筑师路易斯康和园林大师丹克雷的影响,您所说的纪念性我同意,我所受的最初的景观教育,也是以古典建筑学作为起始方法论的。我比较倾向用适度的人工痕迹宣示设计行为在土地上的理性干预,但这并非一定是强势的。建筑化的语汇和秩序感所创造的图景和情绪体验对人的感染力,与我而言有种独特的吸引力。但我并非轻视自然,自然不可逾越。我所说的人工痕迹不在于是否具有庞大的体积和彰显力度,在于是否能承载出地域文化和创作者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当它融于大地的自然和历史背景中,我想定会趋向某种最合适的状态。人类的文明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时总要找到一个最恰当的介入方式,我接受多元性的表达方式。

安吉阿纳迪酒店设计效果图(来源:山水比德)

Q:您所主持设计的苏州四季酒店、西安四季酒店等备受关注,是什么让您成为国际品牌所青睐的景观设计师?这一类项目背后的资本导向和消费主义与您的设计价值主张存在冲突吗?

A:我的工作室团队正逐渐成为众多品牌酒店投资方认可的设计资源,这对我和团队是很大的激励,让我相信只要投入热情,只要用专业创造应有的价值,就会被他者看到。收到两个四季酒店项目的委托,我相信在中国都是没有的。景观设计有多元化的价值评判坐标,但往往有人持环境正义的旗帜轻视那些合法为商业项目创造高价值的设计师群体,好像私有化题材天然就处于一种不正确性,这样的狭隘认识应该受到批判。景观设计师理应有解决不同项目类型的能力,资本集中的地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消费趋势和技术前沿,景观设计师如果能参与到引领趋势的进程中,推动创造更美好的消费体验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进而延伸至日常空间的各个领域,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酒店类型的项目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面对激烈的和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需要长期接受消费者的挑剔。这些项目设计权的获得,是对设计师才能的认可。我们也会以专业性和个人主张,为这些品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苏州四季酒店施工现场

Q:您如何认识乡村振兴和未来社区的政策?

A:我说过,中国存在普遍的发展不均衡和政策执行的差异性问题,这种由行政指令发起的治理,需要结合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和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对政策进行细化和转化,而不是粗放的照搬套用,这需要地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传统景观设计的角度在面对乡村这一题材时,我认为它显然太小了,解决不了乡村的核心问题。乡村的根源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不是单一专业能够解决的,更不是空间问题和美学问题。但是,景观在宏观尺度上作为应用型学科,能够在全域生态的治理上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撑,为广大农业人口生产生活的栖息地创造出持续的生态效益,这也是乡村未来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根本保障。至于未来社区,它的迫切性在于城市在无序扩张后的空间浪费和低效运行,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城市服务配置的矛盾。未来社区是未来都市的理想单元模块,它将从传统有形的边界内社区转向高效集约智慧的街区综合体。关于未来社区的政策描述,我们也需寻求在专业上的具象转译来指导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未来社区绝不是制造光怪陆离和不切实际的幻象,绝不是增加新的资源浪费,核心仍是回归到人这个本体上来。

台州未来设计概念草图(来源:山水比德)

Q:企业规模与设计品质是对立的吗?

A:我认为两者不存在绝对的对立面,企业的规模要依托于它成熟的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而这两者是设计服务内容的基石,它的稳定运行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由此可以解放设计师得创意潜能。如果一个企业因规模做大而降低了质量,我觉得问题一定是企业疏于体系的建立,而这样的规模也随时会崩塌。世界上不乏一些大体量的跨国设计企业如AECOM、SASAKI等,体量不妨碍他们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导力量。国内的设计企业是踩着城市化的风口发展起来的,过去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它们的组织结构也如气球一样急速的膨胀几乎没有停下来沉淀的时间,所以对于大体量的企业来说,如不能以精细化的管理尤其是技术管理来应对一个更理性的市场环境,一定会退出这个角逐。将来的市场将百花齐放,个性化的个体事务所与优质厂牌将共同构成行业的生态圈。

结语

近观马晓晨先生,与远观时的那个企业角色有截然不同的疏离感。也许正是这种远与近的时常共存的“反差”,让他既能寄视角于宏观悲天悯人,又能从细微处步步耕耘把理想落于实处,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仍保有最初的使命感,不断影响身边人并源源不断的给出惊喜,诠释着有生命力的设计应有的模样。受限于篇幅,采访内容并没完整展现。引用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并寄语这个当下:春天会来,但未必属于每个人。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