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二届“沁朗杯”全国青年文学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文学青年和著名作家汇聚一堂,见证这一美好时刻。颁奖典礼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璐主持,著名作家周明、陆健、洪烛、高旭旺、刘玉峰、张栓固、付志宏、王从清、王长征等出席会议。
(著名诗人陆健、洪烛为二等奖获奖者颁奖)
本次活动由《中华风》编委会、湖北新方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知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北京紫薇山水书画院、朗思嘉创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城市未来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历时一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所高校,包括香港、澳门地区12000余篇(首)参赛作品,评委会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等程序,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评奖原则,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0名,组织奖15个。
(部分获奖作者代表)
大连工业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季珍妮作品《和这世界喝杯茶》荣获二等奖,随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
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的文学成长经历吧。
季珍妮:其实我和文学的交集挺奇妙的,我出生在一个经商的家庭,没有高知的熏陶,没有满书架的经典名著,我开始爱上读书,是从高中开始。作为一个江苏人,高中学习是非常压抑的,看课外书是很奢侈的事情,许多次在课上偷偷看书,都被老师发现没收,甚至有次被班主任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扔在我脸上。至今我的《包法利夫人》还在高中老师的抽屉里压着吧。
问:你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却热爱文学,你觉得二者之间有冲突吗?
季珍妮:我爱文学,更爱写作,但是我却选择了理科,学习物理化学。高考结束我为了读化学专业,离开故乡江苏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大地,我觉得文学和科学是不冲突的,科学可以带给文学灵感,文学可以带给科学动力。
从高中毕业开始,我就一直是一个网络文学写手,从写影评,书评,到写小说。经历过退稿的失落,经历过得到稿费的欣喜,在写作的路上从未停步过。但因为主业是化学的原因,许多读书和写作都只能在忙里偷闲中完成。趴在实验台上,我也读完了不少的书。
问:文学对于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
季珍妮:我非常喜欢旅行,尤其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难得的可以思考的时间,可以沉淀的时间,我写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旅行和故乡。我今年19岁,我觉得这样美好的年纪就应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学习,回家,旅行,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我觉得写作的过程是放松,享受和记录的过程,不知道怎样是写得好,我觉得用心去写的文字都非常好,我希望我留下的文字可以放到中年老年再去看,这是我记录岁月的方式
问:对于这次获奖,除了荣誉之外,也有几千元奖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季珍妮:这次来北京领奖,是我今年第五次来到北京了,前四次都是旅行或者转车。虽然是一年不到的时间,但每次来北京,都是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心境,甚至觉得每一次来都长大了。第一次看故宫的暮春,第二次看后海的初夏,第三次第四次是秋日的暖阳,这次来,就已经是满地碎金的深秋了。北京在我心里,不代表漂泊和繁华,而是一个记录本,记录了我的许多记忆,许多成长和孤独。
这次能得奖非常荣幸,唯一的遗憾就是家人没能见证颁奖仪式。以后会继续努力继续创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也不会辜负对文学的热爱。这次北京之行认识了许多老师朋友,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