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热点评论>正文

中冶建工:建好技能大师工作室 激发技能人才新活力

时间:2023-11-28 16:28:51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彰显出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作为国家实施技能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技能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任相福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任相福工作室),通过充分用好用活“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重要平台,持续推动技能创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领军人才的“大舞台”

技能人才是中冶建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冶建工制造、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中冶建工党委立足实际需求培养造就高质量人才,通过发现、培养领军人才,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及传承作用,任相福便是其中一员。

任相福是中冶建工技能人才队伍中的核心骨干。1987 年,他以农民合同工的身份进入中国十八冶(中冶建工前身),成为一名普通的冷作工(又称“铆工”,俗称“铁裁缝”),一干就是 36年。36 年里,他始终扎根一线,在企业的培养下,凭着自己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企业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国内外 20 余项重点工程建设,其首创的“8 小时脱钩技术”在陕西汉钢高炉项目中成功运用。日复一日打磨技艺、刻苦钻研,也让任相福收获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多项殊荣。围绕他打造的中冶建工首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也应运而生。

2013 年 11 月,经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中冶建工成立了“任相福冷作工技能专家工作室”,任相福成为企业冷作工技术带头人;2015 年 9 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该工作室成功晋升为“任相福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为中冶建工技能领军人才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大舞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中冶建工在管理任相福工作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任务、管理职责、资金支持和使用管理、考核管理等内容,确保技能大师工作室有自身定位、有内部分工、有经费保障、有考核激励,为工作室有效运行和作用发挥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任相福工作室共有 32 名成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3 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9 人、技师和高级技师 20 人。

打造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中冶建工党委坚持以服务和解决生产难点、热点问题为宗旨,围绕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任相福工作室在技能技术创新上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推动解决钢结构制造、安装生产技术难题。

在重庆水轮机厂房钢结构安装项目、重庆际华园项目、银川绿地超高层项目、河钢塞尔维亚技改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任相福工作室协同生产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攻克了“提高大跨度管桁架的装配精度”“烧结工程大烟道及除尘系统制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工艺难题 24 项;撰写技术论文 5篇;取得“钢板折弯装置”等 15 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种可移动式带楼梯的操作平台”等 58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鱼腹式大跨度钢箱梁翼板整体双向弯曲施工工法》等 12 部重庆市级工法,形成《超高层建筑塔冠制造的关键技术》技术总结及指导书 12 篇;提出“陕西汉钢高炉 8 小时脱钩技术”等指导意见 52 条,取得了大直径厚壁钢管冷弯成型技术、大截面扭曲钢箱梁加工技术、大片架异形幕墙支撑整体拼装技术等 22 项科技成果。

正是凭着这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坚定信念,任相福工作室成员坚持扎根项目一线,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一系列技术创新,忠实践行技能专家的使命担当。任相福工作室参与的重庆国际马戏城项目一期工程幕墙龙骨整体组装技术、门型吊架装配十字形钢柱的组装技术、自制宽型门式压弯机的研发与应用,先后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重庆市建设创新奖一等奖、重庆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工作室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均在施工一线广泛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造攻坚克难的“尖刀队”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针对钢结构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中冶建工党委将任相福工作室打造成攻坚克难的“尖刀队”,放在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努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解决。

近年来,桥梁钢结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对于异形、大跨度桥梁建设来说,钢结构是最安全可靠的结构。其中鱼腹式钢箱梁结构形式又是设计上普遍采用的形式,但其制作复杂,尤其是对于超宽、超厚翼缘板的整体双向弯曲加工。针对鱼腹式大跨度钢箱梁下翼缘板宽度大、厚度大的特点,任相福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自制宽型门式压弯机,一次性解决了超宽、超厚钢板的整体双向压弯问题,避免了传统压弯机、折弯机对钢板宽度、厚度的限制,实现在同一钢板上进行不同方向的弧度整体均匀弯曲过渡,打破了压弯钢板弯曲成型后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焊缝拼接,既保证了焊缝质量,也避免了弯曲后再拼接焊造成的构件焊接变形和应力集中现象。相比于传统工艺,新工艺在质量控制、焊接操作难度、减少用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重庆国际马戏城是一座球形外墙钢结构建筑,属于“双曲面”结构形式的特色地标性建筑。为完成双曲幕墙龙骨制造,任相福工作室启动了《厚壁矩管双向弯曲成型技术》课题攻关,在当时国家、行业未出台双曲结构制造标准的情况下,形成了“厚壁矩管双向弯曲成型技术”企业标准,并在类似项目中成功应用。

在“一带一路”沿线河钢塞尔维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中,任相福带领工作室成员主动请缨,作为该项目首批出国人员前往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承担起现场钢构件制作和安装质量管控责任,全面负责钢构件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现场安装质量。为解决项目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大烟道吊装作业难题,任相福带领团队加装双轨道,自制电动小平车,运用烧结系统大烟道安装小车输送法,最终比计划工期提前约 3 个月完成吊装任务,受到业主及外国专家的高度赞赏。

正是靠着这股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勇于攻坚克难的劲头,任相福工作室打破了专业人才过去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窘境,建立起各专业人才开展理论和技术攻关的长效机制,将技能人才聚集起来,为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实施提供了团队保障和技术支撑。

打造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人才是企业第一竞争力,技能人才则是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中冶建工党委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打造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为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不断“积能蓄势”。

任相福工作室成员立足于自身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与青年技工结对,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为企业培养选拔生产技术骨干,输送了近百名技能人才。同时,工作室还积极加强对外技术交流,通过校企合作、举办讲座、承办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积极打造“产、学、研、用”生态圈。工作室成员采取理论讲座、视频教学、实作观摩等方式,解决工程项目的技术难点和工人操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定时组织选拔、培训技能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将技术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正是基于对中冶建工助推人才成长的传统继承,任相福工作室建立起了一支技能传承的队伍,引导广大职工钻研技术业务,走岗位成才之路,营造出了尊重操作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培养了众多具有优秀品质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工作室成立至今,累计开展技能培训 260 余课时,培训3200 余人次,开展导师带徒 56人次,培养初级工 32 人、中级工40 人、高级工 75 人,通过充分发挥各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特长,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任相福工作室成立近 10 年来,依托中冶建工钢结构工程项目,承担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艺传承、师徒进修、学生下厂实习等任务,始终以服务生产为中心、以创新技术为重心、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各项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平台建设硕果累累。中冶建工也将继续以任相福工作室为平台,持续深化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搭建平台、提供舞台,通过整合资源、服务生产、学习提升、带徒传技、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推动工作室建设走深走实;切实加强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支持、指导和管理,将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企业的“金字招牌”,为企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广大技能人才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余明浩、李涛、付稚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