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就业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新质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举措。新质创业领军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充分运用科技与人才的双重赋能,投身于高精特尖行业的创业实践,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引领性贡献的拔尖人才。当前我国在新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与全球高水平大学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所培养的新质创业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亟待提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拔尖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进行一体化部署是具有创造性的,为新时代新质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更为切实的战略抓手:坚持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作为培养新时代新质创业人才的核心战略;充分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进一步激发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三重赋能作用,形成多重强力、多维全面的协同发力良好局面;强化人才驱动的主导地位,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新质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卓越的教育体系,是实现拔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人才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地位,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新时代新质创业人才的核心要素。立足宏观层面,我们应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目光聚焦在先进科技前沿和学术关键领域,紧密围绕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开发有竞争性、生命力的新课题,积极开拓新兴与未知的科研领域,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方向性的战略引领。着眼微观层面,我们需要引入一系列创新性思维和研究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的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中涵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等多元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与各地龙头企业、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技巧,从而建立健全新质创业人才的实践实习机制;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和经营竞赛,提供资金、资源、咨询等全方位支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和创业氛围,助力他们在创新和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结出硕果。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伐。“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历史长河中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国家和民族才能够走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前列,才能够屹立于科技创新前沿和现代化制高点。新质创业领军人才主导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体系完整性,驱动产业体系不断进化升级,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与新质创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一方面,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离不开拔尖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驱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力量也能够极大地推动新质创业人才的培养进程。如今,AI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创新工具和平台,为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科技的力量能够促进不同领域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融合,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实践机会: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实践和演练,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将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国家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以及企业行业研发的创新实践,纳入课堂教学、教材和创新和经营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中;通过开展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和经营意识的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达成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榜样的正面引领、导师的专业指导、资源的鼎力支持、行业的紧密合作以及市场的悉心引导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精英力量的发展大有裨益,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和全方位的支持,使之更容易成长为具备卓越创新思维、出色实践能力和强大行动力的优秀新质创业人才。高校在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我们应坚持对外引进、自主培养与留住人才的策略并举,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并开花结果;关注人才的精神需求,尊重和认可人才的价值,给予相对宽松的科研工作和人才成长环境,切实关心人才的健康成长;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先进的项目平台等优势条件,吸引并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推动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形成能够吸引、汇聚、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的崭新格局。 (作者:张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