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国家癌症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胃肠癌患者67.9万,死亡数达到49.8万例,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癌症杀手”。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若能在早期发现,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一旦病情进展到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将下降至不到30%。消化内镜作为早期筛查消化系统癌症的关键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内窥镜的重复使用长期以来伴随着交叉感染的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亟需引入创新技术,优化内窥镜的设计,推动消化系统癌症筛查与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全球医疗科技领域已见证多款一次性电子内窥镜的问世,其中包括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推出的一次性十二指肠镜、丹麦AMBU公司的一次性支气管镜,以及中国先赞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次性胃镜与结肠镜等创新产品。但由于电子内窥镜的整个镜体设计为单次使用后即废弃,这一特性直接导致了高昂的制造成本与资源消耗。从专业视角审视,一次性电子内窥镜的研发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并提升产品性能,这一平衡历来是技术突破的难点。
翟文国先生深耕内窥镜技术领域多年,为攻克成本高昂与性能优化并存的难题,他积极投身研究并领衔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敏捷连接无损传导的前端可抛弃医用电子内窥镜”。该项目所研发的内窥镜实现了革命性的结构创新,将传统的一体式设计革新为拔插式分体结构,考虑到分体式结构设计的特殊性,操作系统力的传导是通过电子上消化道操作部(上段)通过插拔结构传递到插入段(下段),操作系统力度会有较大的损耗,严重影响操作的性能和手感,翟文国先生的创新性发明专利“一种带磁力助力的内窥镜用操作手柄及内窥镜”也进一步解决了因成本降低造成操作性能降低的问题,巧妙平衡了成本与性能。
具体而言,该内窥镜将高成本、高性能要求的电子操作部设计为可重复使用的上部组件,这一部分在确保卓越性能的同时,通过合理成本控制策略,实现了性价比的最大化。而下部则创新性地设计为一次性使用的插入部,专门用于患者体内检查,其性能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得以采用低成本材料制造,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成本的显著降低,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内窥镜的整体性能,还极大地降低了单次检查的成本,为医疗机构与患者双方带来了福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内窥镜的上部电子操作部与下部一次性插入部均已成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医疗器械注册授权,标志着其在安全性、有效性与合规性方面均达到了行业高标准。
此外,该项目结合临床需求,探索适应项目开发内窥镜时序图像的图像增强与病灶检测技术,通过自适应图像处理算法调整图像质量,通过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构建单帧清晰图像,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检测并提示运动视野内上消化道病灶,解决图像质量问题,减少诊疗过程中复杂运动视野下病灶漏诊、误诊问题,提高诊疗效率与准确率,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依托上述结构与技术的突破性创新,翟文国先生引领团队成功研发世界上首款分体式带有磁助力的一次性消化道内窥镜,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叉感染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设备性能的统一,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巨大的产品创新优势。展望未来,翟文国先生表示将继续深耕内窥镜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更多创新可能,致力于为全球医疗行业提供更多高效、安全、经济的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医疗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责任编辑:卫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