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飞速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教育也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科技的加速渗透,正在改变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的传统方式。而在这股变革的浪潮中,一位年轻的教育科技设计师正用她的作品与理念,推动“下一代学习体验”的边界。
她是王艺璇,现任**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院(HCII)**旗下 NoRILLA 实验室的核心设计师与研究员。我们有幸邀请她,聊一聊AI、设计、孩子,以及未来教育的可能性。
Q:你现在的主要研究和工作方向是什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NoRILLA项目?
王艺璇:我目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HCII下的NoRILLA实验室担任设计师和研究员,专注于儿童教育产品的交互设计与技术融合。我们在做的是一款名为 NoRILLA 的AI混合现实学习系统,全称是Novel Research-based Intelligent Lifelong Learning Apparatus。
这个系统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电子学习工具”,而是把孩子的实际动手操作和AI实时反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孩子通过摆放、调整真实物体,系统会实时识别他们的行为,提供反馈、提示和挑战。
这个项目由Nesra Yannier 博士创立,依托卡内基梅隆大学强大的教育与人机交互研究背景。科学家团队的科研数据也显示,使用NoRILLA的孩子在STEM学习上的表现可以比传统电子屏幕方式提高高达5倍的效果。目前,它已经落地到了30多所美国和欧洲的学校、博物馆和教育机构,并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Emmy奖学金和CMU创新创业中心的多项支持。
Q:你如何理解“科技与儿童之间的关系”?AI的角色是什么?
王艺璇:我不认为AI是为了取代老师、父母或者玩具的角色。恰恰相反,我更希望它成为一种桥梁——帮助孩子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工具。
孩子不是知识的被动容器,而是天生的探索者。我们需要的是让科技去配合孩子的认知方式和探索节奏,不是压倒他们,而是激发他们。在NoRILLA的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有回应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点击、滑动、答题这样无感的操作。
Q:你在加入CMU之前也做了很多儿童相关的设计,可以分享一下吗?
王艺璇:在加入CMU之前,我在国内教育科技公司百词斩旗下设计出品了早教品牌“柚子鸭绘本”的整体设计。我们为0-3岁的婴幼儿设计了很多有趣的互动机关绘本,每一套都结合了精细动作训练、故事情节引导和亲子互动理念。
这些项目让我深刻意识到——设计不仅是视觉层面的美化,更是一种与孩子“对话”的方式。一本好的绘本,不仅能传达知识,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表达欲。
Q:你在设计教育产品时,有没有一些核心的理念或方法论?
王艺璇:我的设计方法受到了多学科影响,包括用户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故事叙事与交互设计。无论我是在做一个AI学习系统,还是一本绘本,我都会从一个问题开始:
“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做什么?他们是否感到好奇?有没有被激发?他们是否会愿意再次去尝试?”
我认为设计儿童教育产品,最关键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孩子学的时候是不是在发光”。
Q:你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什么?
王艺璇:是那种孩子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在专注、在思考,甚至在笑——不是因为任务做完了,而是因为真的感兴趣。对我来说,那才是设计“成功”的一刻。
Q:你对教育的未来有什么想象?尤其是AI和设计的角色?
王艺璇:我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更加包容、有趣、有温度。AI的确可以带来高效与智能,但真正优秀的教育产品,应该更关注孩子的情绪、主动性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加快速度”或“增加内容”,它应该是延伸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当一个孩子因为一次交互开始发问、尝试、表达,那才是我最想看到的“学习开始”。
结语:
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持续演化。但在这场技术与人文交汇的进程中,王艺璇的工作提醒我们:教育的未来,不只属于算法与模型,更属于那些理解孩子、尊重好奇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