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昂首阔步搞研发 技术创新展宏图——潘涌泉

时间:2024-05-20 14:28:51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记者:李云珊)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传媒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整个传媒业的变革,当下互联网主流的移动传播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传媒消费场景,新闻传媒智能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性趋势。中国新闻传媒智能化人才潘涌泉无疑是这个“智能传媒时代”的先驱者,他拥有近三十年的新闻媒体行业策划、导演、制片和管理经验,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全链条流程有着十分深入的认识。

作为智能传媒领域首屈一指的技术型人才,潘涌泉对于智能化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他表示,“传媒智能化发展是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必然方向,人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技术与人的创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让人与机器友好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传媒演进中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传媒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

image.png

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潘涌泉,1994年进入湖北广播电视台担任新闻评论员、制片人。工作期间,他创作的多项节目屡获大奖——《中国报道·香港回归》特别节目获得中央电视台特等奖,《老刘讨债》获得第十七届(2003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电视专题类三等奖,《法律的无奈》获得中央电视台最佳选题提名奖,《315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节目获得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一九九五年度栏目编排、现场直播类三等奖,《援助打工妹》节目获得第八届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专题片三等奖等等。可以说,潘涌泉的职业生涯正是中国新闻媒体不断向专业化、智能化发展的见证。

从业以来,潘涌泉不曾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认为,虽然当前传媒行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但是行业内还存在着很多痛点问题亟待解决。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这些痛点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传媒行业乃至于整个艺术文化产业都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走过十余年。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推动媒体融合进入智能化快速发展新时代。智能媒体技术不断助力媒体人,延伸“脚力”、提升“眼力”、增强“脑力”、创新“笔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和责任感,潘涌泉在2018年前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技研发中,并且从2020年开始,陆续研发出一系列前沿性科技成果,包括基于内容管理自动化的融媒体新闻演播室集控系统、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视音频新闻制作系统、基于5G技术的数字化影视加工管理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剧本标准工业化管理开发系统等等。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也代表了未来行业发展的走势。

以潘涌泉研发的“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视音频新闻制作系统”为例,该技术成果被运用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涵盖从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到传播分析、用户互动等全过程。该系统能提供智能文本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多语言搜索、语义搜索等业务场景,快速提升编辑记者的信息搜集效率。而通过系统的“智能数据导图生成”功能模块中,只需上传Excel数据表,便可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动态数据导图,成为新闻的发布素材。编辑记者不需要美工和技术基础,就能快速地制作出专业精美的动态数据导图,提升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表现力。该系统还建立了从细分内容到爆款内容的内容漏斗模型,同时建立从高活用户到低活用户的流量阶梯模型,将可能成为热点、爆款的精品内容逐渐放大人群推送范围,从而有效检验内容传播力。而系统的智能审核功能,可以对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封面、标题等内容进行多维度精准识别,检测其中的错误或违规内容。

一项项的成就背后,是潘涌泉二十多年如一日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和无悔的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工作投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毫无抱怨;不会因自己现有的成就而满足,而是选择不断进步;让技术和艺术更好地结合,推动传媒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潘涌泉的信念,也是他的坚持。未来,潘涌泉将继续大步流星迎接挑战,能够与产业同仁一起,共筑中国传媒产业的灯塔,以开放、友好、共享的态度,为世界新一代传媒产业制定中国标准!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