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志向和传统。

总书记引用的这四句话言简意宏,又被称作“横渠四句 ”,出自北宋大思想家张载,大多数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对此都不会陌生。

机缘巧合,2018年,按照组织安排,我来到陕西眉县工作。境内的横渠镇,正是张载的故乡。2020年,适逢张载1000周年诞辰,从眉县的干部群众到省内社会各界,都热衷于宣传和弘扬张载关学。中国人历来尊崇圣贤,但同样又容易把圣贤“脸谱化 ”,变得遥不可及。正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张载,大多数人似乎又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张载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对宋明理学有开创性贡献,是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人。不过,如果没有深入的探究,对于张载的完整学术体系还是很难窥其堂奥的。张载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学习的精神品质或许不在此处,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领悟他的学理,但完全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学问:对学术的真心

和大多数古代文人不同,张载流传后世的诗词很少,最有名的一首《芭蕉》是这样写的,“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这首诗并不押韵,不是那么朗朗上口,甚至有些佶屈聱牙。当然,张载绝非不通韵律,而是不苛求于辞藻,形式服从于内容,反而更耐人寻思、值得反复咀嚼。张载的其他著作,如《正蒙》、《经学理窟》等, 呈现出的都是重理趣而轻文字的为学旨趣。其实,关学门人整理过一部《语录钞》,记录的是张载的名言,横渠四句就出自其中;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天人合一和变化气质,也都是张载率先提出的。真正的学者从不讨好大众,只是一心追求真理,张载作文如此,人亦如此,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夸夸其谈,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做事:对国家的赤心

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张载在中央和地方都做过官,但为官时间不长,最高的官职也就是同知太常礼院,没有太多出彩的政绩;虽然两被召晋,但从来没有进入过权力的中枢,得到真正的重视。王安石曾与张载探讨变法,张载却婉拒了王安石的邀约,始终坚持自己“渐复三代 ”的社会治理主张,不惜触怒王安石,遭到排挤。张载的政治理想也许过于保守、不合时宜,但看似迂腐却弥足珍贵的是,无论在野还是在朝,无论官职高低贵贱, 张载有召必应、从不退缩,不阿权贵、敢于直言,始终为天下计、为生民计,而不是为个人计、为私利计,真正是“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 ”。

做人:对人生的初心

张载一生,中过进士、登过朝堂,实验井田、开创关学, 树立了一个“学而成圣 ”的典范。然而张载的成圣之路充满艰辛坎坷,少年丧父,进士及第已近不惑之年,远远晚于其胞弟张戬,与同榜的苏轼、苏辙、程颐、程颢相比,也绝对算不上是佼佼者;中年官场不得志,晚年清贫如洗,殁后竟无棺下葬。但大写的人格从不止于物质层面的富足,纵观其一生,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张载都能安之若素、志向坚定,始终用艰辛之努力,获点滴之进益;无论是言兵事还是著文章,张载所思所忧皆为国家民族所急所需,内心所系皆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人们往往熟知张载关于人生志向的“ 四为 ”,却鲜少听闻张载还提出了关于个人品德操守的“六有 ”(言有教,动有法, 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十诫 ”(戒逐淫朋队伍, 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 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或许后者才是更值得我们参照和效仿的,也是更容易实践和坚守的。

时代从不缺空想家,缺的是实干家。后世既评价张载的思想 “有苦心极力之象,无温柔敦厚之气 ”,又盛赞张载“道尽高、 言尽醇, 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 ”,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踏实、笃实和朴实,才成就了张载不平凡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 不忘初心、不负真心、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今天我们学习张载, 意义正在于此。(作者:陈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