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红色信仰铸就安全丰碑

时间:2024-07-01 15:59:58    来源:国际财经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记“全国标兵看守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看守所

题记:传承南梁精神、厚植王符文化,精细入微管理、人本关怀教化。是为,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全国标兵看守所“名片”。

镇原,古称原州,是东汉时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故里,是国家一级文物《秦诏版》发现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脉深厚。

镇原县看守所,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2009年新建,现有监管警力34人,主要承担着本县和全市未成年人及职务犯罪嫌疑人的看管任务。自建所以来,连续75年监所工作安全无事故、监管民警队伍无1人违纪违法,22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61次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1次,民警中有168人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奖励。2024年3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

走进镇原县看守所,好像走在了历史长河的甬道上,光而不耀、静水深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法律敬畏、团结向上、肃穆整洁、秩序井然,更是对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强烈冲击与震撼。

75年,27375天,用里程计算,与红军长征的距离相当。用时间计算,冬去春来、寒暑交替,75年的每一个日夜,是657000小时,是39420000分钟,是2365200000秒。

高墙、电网、铁窗、哨楼、持枪的武警,这道独特的风景线,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看守人,默默度过了无数个寒来暑往日日夜夜、分分秒秒。为了一份真情和希望、为了一份信念和荣誉、为了一份平安和责任,数十年如一日,数代人如一人,扎根在这片热土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伫立守望。

黄土高原,大山深处,一个看守所连续75年“零事故、无违纪、久平安”,他的精神力量和核心内涵到底是什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光荣的集体呢?

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忠诚的红色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恪守的公平正义、严明的执法态度、温暖的人文底蕴、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根和魂。

红色传承──土窑洞里铸警魂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949年7月30日,镇原全境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国民党旧警察机构,成立县公安局,下设政协室和一、二、三、秘书4个股,1个民警中队、1个看守所、1个监狱。

庆阳是革命老区,以华池南梁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镇原县北部地区,建立了红色政权。1937年5月,中共镇原县委员会秘密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办事处和385旅驻镇原民运部。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政府在镇原县马渠乡成立。长期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镇原好干部。

镇原县看守所最初所址选建在潜夫山下的土窑洞里,监舍用麦草打地铺,吃水靠毛驴进山沟驮,吃饭靠石磨子磨面,经费极度困难,很难维持正常的运转,连在押人员吃一顿饱饭都成了问题。看守所民警集思广益,当时正好关押着两名有木工手艺的嫌疑人,他们就千方百计置办设备,在所里办起了沙发厂,由这两名手艺人做“大师”、其他年轻力壮的人员做“小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将做沙发的手艺一直在看守所里传承,所上既有了运转资金,在押人员也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并极大地改善了伙食条件。

建所之初,以第一任和第二任所长姜登畔、刘进才为代表的老一辈看守民警原原本本接受过红色革命的洗礼,他们的骨子里深刻着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为看守所开辟和留下了良好的红色基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精神”、“南梁精神”以及“老区精神”就很好地被带进了看守所,看守所的第一面红旗就插正立稳了,就像是“定盘星”,成为一种符号与象征,为后来者树立了目标、方向和榜样。姜登畔被群众誉为“姜青天”,刘进才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一级金星”荣誉奖章。此后,一代代镇原看守民警赓续红色血脉,薪火不息、红旗不倒、进取不停、奉献不止,变幻的是日月星辰,不变的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意志,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守望、默默奉献,严格把牢监所安全。他们探索总结出了“小板凳拉家常、大锅饭话平等、小习惯促养成、大家说评优秀”的朴素经验来管理教育在押人员,效果非常好。

砥砺创新──以人为本获殊荣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这历史转折时期任职的第七任所长谢登弟,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蓝盾”荣誉奖章。从1980年6月接替谢登弟担任第八任所长的王清儒,到1990年12月卸任第十一任所长的秦凤皋。在这10年时间里,镇原县看守所所长和管教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立足本职、慎之又慎、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未变,以老带新、手传身教、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始终保持了看守所连续安全无事故的好成绩。

1984年10月,镇原县太平镇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杨某玲因家庭琐事将自己亲属杀害,其3个孩子幼小无人看管,民警便将这3个孩子接到看守所里居住,时任第九任所长赵玉琛安排专人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还多方奔走,联系当地村组、政府、民政部门,解决了孩子的抚养、读书等问题,并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

看守所,既要看管又要守护,看的是制度原则和阵地安全,守的是法治昌明和人心思稳,要让一切有规矩可循、无空隙可钻,才能真正“锁”好。历代看守管教民警都有一个坚强的信念:镇原看守所这块牌子绝对不能在我的手里给砸了,坚持党建铸魂,传承不断档、精神永不散,坚决守好法律底线、安全底线和品牌荣誉,失守就会是历史的责任、人民的罪人。

在岗一分钟,警惕六十秒。安全,始终是监所工作的生命线。在镇原县看守所大门口,树立着一块“监所无小事,时时系安全”的警示牌,时刻提醒全所民警以全国监管系统发生的各类事故教训为借鉴。要把充斥着泪水、焦躁或歇斯底里的在押人员,管理教育得井然有序、安稳和谐,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做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往往都是在微小处见真功。长期的日积月累,管教民警摸索总结出了“一看二问三查四及时五清楚六必谈”工作法,严防发生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或安全责任事故,随时随地掌握在押人员思想动态倾向,确保在押人员身心健康,就是守住了监所安全。

“看守所是一所特殊的育人学校,管所如办学,一定要把责任尽到就不会出事”,第十二任看守所所长秦得玺深情地说。他从1991年1月至2003年10月“执教”看守所。他常说:“要牢固树立人权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文明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要把在押人员当人看,让每一名在押人员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在原看守所监墙大门上,有两排醒目的红色水泥子对联:“育新人特殊学校,失足者再生之地”,横批“光明在望”。在所长秦得玺的倡导下,每一名管教民警始终都用真情温暖一颗颗迷失的心灵,用爱心营造安静优美的环境,寓法于情感化在押人员,挽救在押人员绝望冰冷的心,使迷失的心灵受到改造和洗涤,实现他们人性的回归。正是这种人性的力量,沉淀了一个个消极罪恶的念头,唤醒了理性和良知,矫正了在押人员人生的方向。

1994年8月,宁夏籍回族死刑犯何尚福被送到镇原县看守所关押,该犯是公安部督办的跨省重特大毒品案首犯,曾在4省9个看守所关押过,难以管理。看着这个人高马大、面相凶狠的何尚福,所里民警都十分担心,但时任所长秦得玺说:“他毕竟是一个人。”50多岁的何尚福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他深知自己要“吃”子弹,便拒绝吃饭、对抗管理,秦得玺得知情况后,安排医护人员给他治病,并专门为他提供清真饮食。一次,何尚福突发急病,身体僵硬、生命垂危,民警即刻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由于抢救及时,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治疗期间,秦得玺一直陪伴在何尚福身边,亲自给他取药、煎药、送饭。何尚福问秦得玺:“你何必对我这样一个死刑犯人如此好呢?”秦得玺说:“犯人也是人。人活着的价值不在于寿命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活得要有意义。”接着还讲述了古代《晋书·周处传》里面周处“朝闻夕死”的典故。何尚福被彻底感化了,他激动得表示,一定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服从管理。后来,何尚福在临刑前生命的最后时刻,泪流满面,他跪着对秦得玺说:“秦所长,下辈子,我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92年镇原县看守所被甘肃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1996年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1997年被公安部首次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所长秦得玺,以爱岗敬业、精细入微管理著称,17年的看守所工作,先后50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模范卫士、全区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他的荣誉证书和奖牌摆满了整整一柜子,在1999年9月、2000年4月赴北京出席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和立功集体代表大会,两次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的光辉事迹被《甘肃日报》、《甘肃法治报》、《陇东报》、《甘肃公安杂志》等主流媒体以“警营楷模”为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从秦得玺手里交接过“接力棒”的第十三、第十五任所长申存瑞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公安监所所长”、“全省执法标兵”。与申存瑞搭班子的教导员段少峰,在任期间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被公安部、省公安厅分别荣记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管教民警贾进厚,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在看守所,回家时连他自己新买的家属楼门口都找不到,最后光荣牺牲在岗位上,被省公安厅追记个人二等功。在此期间,2006年10月镇原县看守所被公安部评为“市级公安监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单位”,2010年12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执法示范公安基层单位” ,2011年4月被甘肃省公安厅确立为“全省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示范单位”。

情法相融──人文化成焕新生

镇原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化大县,这里文脉深厚,民风淳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老百姓家中基本都是家家张贴悬挂字画,崇文重教之风非常浓郁,“中国杏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美名享誉全国。

“文化”二字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知道时序季节的变化,而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让人的境界提升,也让社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来源,而“人文化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精神。

镇原县看守所立足文化大县基础,充分发挥县域区位优势和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文精神办所,以文化人、塑造灵魂,将法治与文化充分融合,形成独特的“以人文关怀管人、以人文关爱塑人、以人文情怀育人”的监所文化管理模式,让在押人员在冰冷的铁窗中接受教育改造的同时,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在这里,每一名管教民警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诠释和传导着法律的内涵与真谛,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刚柔并济、亲情感化,通过组织在押人员读书看报、背诵监规、交流心得体会和现身说法,通过开展“争做文明在押人员”、“争创文明监室”、“颁发流动红旗”等方式与活动,不断提升在押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久久为功、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探索开创并实践形成了坚持“五心模式”铸久安、传承“五种精神”树标杆的镇原看守工作经验和看守精神体系(“五心模式”即“党凝心、人尽心、情暖心、文润心、业砺心”,“五种精神”即忠诚坚守的“卫士精神”、舍私奉公的“蜡烛精神”、尊重关爱的“仁善精神”、正行明志的“向导精神”、克难自强的“筑巢精神”)。

看守所监区图书室存放着2000多册的藏书供在押人员学习,文化活动室随时展览着在押人员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监区内走道布置了文化长廊,悬挂镇原本地名人书画作品,张贴着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和标语,内容涵盖伦理道德、法治文明、尊重人权、礼节礼仪、人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充满温情的语言,让每一位在押人员经过时,都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并因势利导,开办在押人员书法班、绘画班,聘请有专长的管教民警上课辅导,在一笔一画中、一点一顿间让在押人员学审美、学榜样、学做人。在重大节日期间,看守所还举办在押人员歌唱、朗诵、绘画、下象棋、打乒乓球、打篮球等文体娱乐活动,发现在押人员特长,在互动中增进友谊,调节情绪,提升改造积极性。这种寓教于乐、外松内严的管理方式,不仅丰富了在押人员的文娱生活,更是激发了他们回归向善的正能量,用传统文化之灯点亮新生之路,彰显法律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022年10月,涉嫌故意杀人的犯罪嫌疑人郭国文被羁押进镇原县看守所。刚入所时,郭国文情绪特别悲观低落,觉得杀人偿命,反正横竖都是个死,就不吃饭不睡觉光想着轻生。然而,所长马耀荣耐心地给他讲案例、讲法律、讲亲情,让他好好珍惜生命,教育他学习法律和文化知识,当他特别想念自己家人的时候,管教民警给他送来了他母亲、妻子和孩子的照片。后来,郭国文对生命和生活又有了强烈的渴望,表示一定要认罪伏法、重新做人、好好改造,2024年5月,其被法院终审判决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近年来,从镇原县看守所走出去的在押人员,重新犯罪率不到2%。他们“带着气来、顺着气出”,把养成的良好习惯和风气带出监所,许多人回到社会以后,做起了小生意,开起了加工厂,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带动接收了一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走上正途。

高歌奋进──智慧监管建新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安工作高度重视,对公安队伍十分关心,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不断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镇原县看守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以及重要训词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关于新时代公安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创建新时期法治文明窗口为目标,本着“尊重人、关怀人、帮教人、转化人”的执法理念,从重执法向重服务转变。不断建强设施“硬实力”,做强文化“软实力”,注重上好在押人员习惯养成课、文明提升课、灵魂再塑课和安全实战课“四堂课”,进一步提升“智慧监管”水平,通过亲情感化、心理矫正、生活关怀、健康保障、思想激励、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切实把在押人员教育转化成为积极向上的健康人和守法者。

2017年5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镇原县看守所作为全省公安监管场所的杰出代表,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光荣称号,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人民大会堂现场颁奖。

“走进看守所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可能是走错路的人,我们用真情和爱心去感化每一位误入歧途者,坚持不懈教育引导他们做一个好人。”从2021年12月至今担任所长的马耀荣经常这样说也这样做。

从“窑洞所”到“平房所”再到“楼房所”,从曾经吃水靠毛驴进山沟驮、吃饭用面靠石磨子推,再到当前功能设施齐全一切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一路走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关心厚爱和大力支持下,镇原县看守所坚持“管理立所、科技强所、责任兴所”理念,以党建引领、文明建所、确保安全为目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进行自我革命,用“钢班子”带“铁队伍”,不断健全队伍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探索新的看管路子。

2022年9月20日,甘肃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黄瑞雪在省厅监管总队调研时指出,要把镇原县看守所打造成为“全国标兵看守所”。按照黄瑞雪同志讲话精神和厅党委的统一部署要求,省厅监管总队和庆阳市、镇原县两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进一步合理规划看守所办公区、办案区、生活区,彻底解决“硬件不硬”、“软件欠硬”问题,营造了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各项办公办案和关押条件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看守所再次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和全省“青年文明号”,2024年1月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3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昨日的成就是刻在前行者身后的丰碑,明日的辉煌是历史赋予后来者的责任。镇原县看守所曾经的辉煌激励着一代代看守民警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们将紧扣时代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牢牢把握看守工作新特点,深化重塑警务运行模式、看守工作体系和法治服务品牌,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管教民警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必将努力续写新时代看守工作的新篇章!(刘举权)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