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于倩 姬逍萌)一个人,一双腿,一个方格,穿梭在网格之中;一支笔,一个本,一部手机,记录着社情民意;一张嘴,一双眼,一身本领,提供着贴心服务……这是一名专职网格员的工作日常,一个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岗位,却浓缩了整个社会百态。有这样一位网格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当提起她的名字,网格内的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虽然网格工作看似是一些“小事”,却总能见到她在自己的格子内走家串户,为居民们忙这忙那,解决居民那些令人头疼的“小事”,从而服务民生“大事”。她就是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专职网格员——王现芹。
因“网”而异,创新“饭点走访”工作机制。网格基础信息采集和更新是网格员的基本工作。她所在的网格是典型的蔬菜种植基地,农作物是居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居民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大棚劳作。导致她“一日两走访”的时间点正好是居民在田间劳作,屡屡遭受“闭门羹”,于是她采取了错峰走访,创新“饭点走访”工作机制。上班就先准备好今天要走访的资料,趁居民吃饭的点走访,一边拉家常,一边询问相关信息。同时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样既拉进她和居民的距离,也顺利获取了居民基础信息。到现在为止,居民基本信息都已采集到位,她所在的网格现有276户,1036人。其中党员27人,低保户4人,残疾人17人。这种“拉家常”、“饭点走访”的工作机制,很受居民欢迎,居民亲切地对她说“你们网格员啊,真是串百家门,知百家事。”
分类施“策”,探索“三勤”工作法。特殊困难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她心里放不下的“羁绊”,这类人群心理支持少,社会关系网络弱,他们大多数是村里的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留守儿童等。她走访他们时一直坚持勤跑、勤说、勤听“三勤”原则,用及时主动的方式带动他们多表达,从而得到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诉求。家住大郝村杭州路9号的王广兰大娘是一位下肢瘫痪的老人。开始走访时老人很排斥,把她当成“诈骗”的,后来她勤跑,一天两走访次次去;勤说,多宣传残疾人相关政策;勤听,多听他们的反馈,收集需求。后来帮她申请了轮椅,联系专业网格员给她修了电视。现在老人逢人就夸,真是遇到了知心人。现在她的网格共有26人特殊困难人员,已建立了完善的特殊困难群体台账,全面掌握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安全状况、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明确分类帮扶措施。
一网“兜”住,建立“多网合一”新模式。网格员每天走访巡查,对的是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民生琐事。在处理各种问题过程中,她发现“单打独斗”、“单枪匹马”已不适合她,毕竟有些问题有心无力,靠个人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充分整合资源,借势,借力。在工作中结合“6688”、“八大员”工作模式,利用“多网融合”、“一岗一哨一评价”、“三官一律”平台,变“千条线穿入一根针”为“千根绳拧成一股绳”,着力构建“多网合一、一网多用、一网通用、一网通办”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村内水井溢水问题,她第一时间联系高新区公共水务专业网格员查看漏点及时维修,保障了居民吃上健康水;她通过微信群,帮村民找到宠物猫、厕所报抽;同时联系公益性眼科医院帮助村民检查眼睛,免费查体等。今年以来,累计为居民解决报抽、养老保险咨询、液化气收费等问题20余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件,群众满意度达到100%。网格员早已从单纯的入户走访、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基础管理职能,升级成了“全科服务员”,凝聚多方力量,提升网格服务能力。
作为一名网格员,工作微如蚂蚁。网格工作事无巨细,紧张而繁琐,做的都是最基层的群众工作,都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但她始终相信把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当她走在网格里,能被更多村民所认可,当村民有困难找不到方法时,能第一时间想到她,她就很满足。网格员时刻被需要,当她默默地为网格做了这么多好事,内心是充实而快乐的。下一步,她依旧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网格工作中,坚持初心,开拓新的工作方法,用心用情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每件小事,用一张张小网格“编织”出一幅幅暖心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