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凸显,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在中小学生中时有出现。当班级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时该如何应对?本文讲述了情绪障碍儿童在班级管理中出现行为问题,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以及通过联合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心理老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由此对情绪障碍儿童进行干预与矫正的过程。
一、案例描述
小z,男,2012年出生,10岁。9岁时经某三甲医院心理门诊确诊为中度抑郁症状,持续性情绪低落、易怒、生活无意义感两年余。后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童年期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后持续用药盐酸托莫西汀胶囊(择西达)1天1次。间断性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平均频率为两月一次。小z在校期间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情绪上比较暴躁易怒。不愿听从老师的指令,成绩较差,且对集体活动比较抗拒,容易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校有多次逃学、自杀威胁的举动。
二、课堂表现
异常的色彩——课堂发现问题
美术期末汇报展示的主题是“线条与颜色”,展示内容是画公鸡。展示结束后,在一沓作品中,美术老师发现小z的画作非常特殊。其他同学所画的公鸡,线条活泼,色彩明丽,生动欢快。小z所画的公鸡龇牙咧嘴,嘴里布满了锯齿状锋利的牙齿,每一颗牙齿齿尖部位都涂为红色,仿佛是流淌的血迹;锋利的鸡爪也涂上红色。公鸡的背部画着一个巨大的愤怒表情,怒目而视,咬牙切齿,表情凶神恶煞。整个画面充斥着大红色、黑色和深紫色,让人不寒而栗。普通的三年级孩子,对待期末作品都是很认真很慎重,画作颜色基本以明快鲜艳为主,而小z的公鸡却充满了血腥黑暗。
经过心理老师长期的观察,发现小z对明艳的色彩毫无喜爱度。书本上也涂满了凌乱的线条,充斥着暗沉的颜色,连指甲盖和指甲缝都涂满黑色。当与他交谈时,他常常缺乏耐心,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轻松的聊天也很难进入状态。唯有谈到足球时,小z的表达欲会有所增加。因此,学校将干预目标制定为在集体干预中通过他喜欢的事物来建立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够尽量完成老师的指令并完成课堂目标,与老师和同学在上课过程中有目光的接触。在情绪不稳定时,减少他或者缓解他逃跑或攻击的想法,最终一定程度上改善他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寻根溯源
家庭结构的突变——登门家访了解家庭结构
家校共育是融合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为了增加学校干预方案的可行性,班主任会对此类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家访。根据班主任整合家访信息,能够了解到三年级以前小z也是一个快乐的小男孩,虽然偶尔调皮捣蛋,但阳光开朗,曾经参加校园歌手大赛,酷爱足球运动。后来,弟弟的出生,家庭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母亲将生活的中心转入家庭,社会角色的变化让母亲时常郁郁寡欢,父亲一人承担全家人生活的压力,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全家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父母时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让小z无法适从,更让他陷入了父母的“离婚恐惧”中,逐渐变得越来越“调皮”。在学校里招惹是非,破坏课堂纪律,跟同学发生矛盾。在家里,欺负弟弟,由此挨打对小z来说也变成了家常便饭。挨打后,他会更加暴躁,变本加厉地跟同学打架。“破坏——挨打——再破坏”小z的攻击性情绪助长了攻击性行为,以至于发展为童年期情绪障碍。
以爱之名,探寻恰当教育方式
情绪障碍儿童大部分深受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影响,不能形成较为健康的自我认知。家校共育能尽最大可能帮助情绪障碍学生弥补亲子沟通缺陷,而在后期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上需要教师的助力。
当小z在学校发生问题时,班主任都会分别跟父母沟通,但父母都会相互推诿。于是,班主任建立了一个叫“小z的大家庭”的四人群。在群里班主任分享了以往小z成长过程的照片。小z父母看到儿子的巨大变化,都十分动容。只有当班主任与家长建立了良性的沟通关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干预。在家长能够客观面对小z目前的情绪行为问题后,经医院诊断小z患上童年情绪障碍(其中敌对情绪明显高出基础值),合并注意力与多动障碍。在专业的医学诊断基础上开展融合教育,不仅能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异常情绪与原因,也能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最重要的是指明了家校双方需做出改变的方向。班主任对小z之前的种种暴躁与破坏释怀了,他不是故意破坏,他只是生病了需要医生的药物治疗,帮助他稳定情绪。而班主任老师,更要与各科学校老师、与小z父母一起,携手编织托起小z成长的爱的大网,让阳光照进他的内心,驱散他内心所有的阴霾。
家校共进,共同编织成长大网
学校家校社共育中心致力于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为教师、家长提供与融合教育有关知识技能培训和讲座。心理中心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专家有定期的交流培训。家校社共育中心多次对小z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指导。秉承着育儿先育己的教育理念。父母不是天生合格的教育者,更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向身边的人传递温暖和爱。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帮助孩子形成稳定健康的情绪。只有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纽带”,孩子才能从心底信任父母,进而信任这个世界。只有父母将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将爱传递出来。
高质量的陪伴,让爱的表达更有力量。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妈妈工作的变动,都让小z感受到父母关注的减少和爱的缺失,进而情绪和心理上均受到冲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该提高陪伴的质量,及时捕捉孩子的心理需求,多站在小z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润物细无声的尊重和欣赏他,让他更加认同自己、相信自己,进而更有力量去喜欢自己,喜欢周围的世界。
作为班主任老师,需要检测情绪障碍儿童在学科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配合学科老师解决;与各学科老师反馈学生的家庭配合情况、就医情况和情绪发展变化。掌握此类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最新情况,及时恰当地处理突发情况,更好地理解他们情绪爆发的原因,阻止其情绪爆发后的失控行为。
在小z的个案中,各个学科教师都做到了融合教育教学,针对他的情况改变沟通方式。科学课上,科学老师跟小z一起观察蚕宝宝各个阶段的变化,观察凤仙花从播种到开花的历程,感受生命的美妙。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通过小z奏唱国歌鼓励他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对祖国有贡献的杰出人才。那一刻,小z的眼睛里盛满了希望,心里装满了自信。美术课上,遇到小z突然的情绪失控,美术老师耐心安抚他的情绪并一直把小z牵在手边,让他当老师的“同桌”。心理老师为小z建立阳光成长档案,在课堂上、活动中定期观察并记录他的点滴变化,抓住每一个契机跟他沟通谈心,潜移默化地走进他的内心,消除他与人交往的戒备。
三、结语
从小z的案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情绪障碍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学校教育方面,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同时,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让情绪障碍儿童在学科课堂上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提升自我价值感。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高质量的陪伴。通过家校共育,共同编织起一张托起孩子成长的爱的大网,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驱散情绪阴霾,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EB/OL].
[2] 石茂林.情绪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4(10):160-161.
(作者: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郭云峰、马筱晓、肖贇、李茜雯)
此文章来自“成都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资源建设及关护行动”项目(项目负责人: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