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潜心钻研施工技术,17年间参与2项铁路、5项市政、2项公路、4条轨道交通以及2项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他用创新引领,“蓄”势发力“电”亮抽蓄品牌,以专业技术支持企业进军抽水蓄能领域。2024年,他不断超越,以满腔热忱在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中书写行业风采,凭借着突出的技术能力和对技术创新的无限热爱,荣获“二局工匠”荣誉称号的技术尖兵李新奇走进了清华大学,开启了一次研学之旅。
勇攀高峰 应战“红旗杯”
“这是我人生首次走进清华校园,能参加这么棒的培训活动,真的非常感谢组织对我的认可和培养。”8月,李新奇成为从全国首届“红旗杯”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全国前40强”决赛选手,因而得偿所愿地参加了这次全国总工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决赛选手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
自2013年起,李新奇接连考取一级建造师(市政、公路、民航机场、水利水电、铁路)、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相关证书,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这些“通行证”,使他逐步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公司工会高度重视开展职工创新创效工作,积极鼓励广大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发现了李新奇这个“好苗子”后,工会鼓励他报名参加“红旗杯”比赛,为他搭建学习平台、优化学习方案。
初赛阶段,建筑赛道共有来自2587个单位的4.2万余名选手参加比赛。李新奇在工作之余认真筹备比赛,靠着“同台竞‘基’不输人”的拼搏精神,最终顺利进入建筑赛道复赛。知识竞答、情景模拟、综合处置,复赛的三轮赛程考验着选手的专业、管理和策划等能力。“备赛期间,市总工会组织我们参加了脱产集训,通过专业老师的知识传授,和其他选手一起‘头脑风暴’,我的知识储备更扎实了。”
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李新奇感触颇深。“‘红旗杯’这样的比武平台,让我们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也让更多职工有机会展示风采。”李新奇看着手上的“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优胜奖杯,也看向他部门的这些技术新兵们。
充电蓄能 实现“清华梦”
11月5日,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温柔地洒在清华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随着车门缓缓打开,李新奇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39名优秀工匠人才一起踏入了清华校门。那些古老而庄重的楼宇在金黄银杏的映衬下,更显巍峨,沿着校园的小径前行,脚下的落叶发出咔哧咔哧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清华往昔的故事.....一段全新的、意义非凡的旅程随之开启。
“根据提供的规则,如何用5条直线连接图上9个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老师洪亮向班组学员们抛出了这样一道题,李新奇在纸上勾勾画画。一种、两种、三种......好像没有更多的绘画思路了。老师不断引导大家进行思考,在写字板上演示着解题方式,原来这道题如果不墨守成规就有无限种可能,班组成员突然意识到,解除思维定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科技创新。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体验式团队讨论环节中,李新奇作为团队的“协调者”,确保每个班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大家围绕“如何一个月内将班组综合能耗降低3%”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分享经验,也学到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平衡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如何处理冲突和挑战。
“我第一次听说‘琼拖轮’,它能对情绪进行细化,可以更好理解每个人的心情。”李新奇探索着、汲取着,见识、眼界和心灵也被丰富的课程浸润着。专家授课、小组讨论、集体参观、创新课题攻关等多种学习形式,与资深教授、大国工匠们零距离接触,都可称为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里程碑。
“此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我耳边萦绕,人生不必是一座接一座的独木桥,而是一个接一个的可能性。”回首一段求知路,学如清风馨犹在。清华园中,一步一景皆美如画;开班式上,各业学员坚定理想信念;课堂声中,专家的讲授妙趣横生;结业之际,感怀时光匆匆也照亮了光明前程。
科技赋能 攻坚“新业态”
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李新奇成为武广高铁建设团队中的一员,此后便开启了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生涯。2022年,应公司转型升级要求,李新奇积极践行“超越至上 唯实惟先”的文化理念,挑起了辽宁庄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重担。这是中国建筑首个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公司打入新能源基础设施市场的“敲门砖”。
“一千多米的交通洞,传统爆破方法不仅爆破效果不佳,而且对围岩的破坏大。”李新奇动起了脑筋。经过不断改进,他决定采用钻孔与爆破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直径为32毫米的乳化炸药、不耦合间断装药结构,预裂爆破起爆网络采用非电导爆系统,数码电子雷管连网,激发针起爆器引爆,实现对爆破范围和块度的精确控制,大幅节省人力、时间和设备成本。“项目投入使用后,电站每年可节约标煤1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8万吨、二氧化硫56.4万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赋动能、作贡献。”李新奇高兴地说。
蜿蜒起伏的龙山山涧内,一条条隧洞镶嵌山体,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有了庄河抽蓄累积的经验,公司又成功中标了山西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这里将成为支撑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枢纽。
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李新奇与项目建设者们热烈讨论着,一幅智慧梁场的宏图逐渐成型。他和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出“智能+绿色”的梁场建设理念,大胆将蒸养时间由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实现生产周期的大幅度缩短,正在研究的养护方式更新换代,也有望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一版接一版的调整,一遍又一遍的计算和经济比选......
待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公司首个应用移动台座生产线的智慧梁场,也标志着又一项“二局速度”即将诞生。
一段旅程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开始,李新奇将继续以“自我突破、价值创造”的工作理念,不断钻研专业技术,依托科技创新实现价值创造,与企业并肩,共赴璀璨前程,同创非凡未来。(李曼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