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于倩 刘悦)2024年以来,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以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为载体,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打造“小橘灯”公益志愿服务品牌,以“融合式”发展方向为抓手,推行志愿服务提质增效举措,围绕制度、阵地、培育、文化等方面,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乐为”社会氛围。
强化基础保障,夯实“党建根基”。“我们最喜欢听这些爷爷讲红色故事。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一名学生说。自“小橘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以来,有76名党员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开设“红色四点半”课堂36余场次,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咱们社区开展的这个‘四点半课堂’既让孩子们学到知识,也让我们家长们放心,真的是非常贴心的服务!”接庄街道栗景苑小区居民李女士真情流露地说。
为了帮助解决辖区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网格员联合志愿团队、专业网格员在辖区内启动了“小橘灯”公益志愿服务。这个公益项目旨在利用下午放学后的空档时间,为辖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加强互联互通,推进“整体联动”。“今天的课特别有意思,我跟着老师学会了五线谱,还学会了如何唱歌,我特别高兴!”参与四点半课堂的学生小赵说。
“通过这个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识谱、唱谱,还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技巧和歌唱气息的控制。孩子们在课堂中感受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之美,也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对艺术热爱的种子,同时为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志愿者老师小林说。接庄街道网格员发动自身和志愿者力量,发挥各自特长,在社区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课,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和安全讲座。课业辅导开设了基础课程,其中特色课程有声乐、绘画、剪纸、阅读、科普宣讲等公益服务,创新开办“小橘灯”志愿服务品牌。
近年来,接庄街道充分发挥网格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聚合社区周边优质师资、爱心志愿者等资源,推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开放式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构建,完成社区管理服务从“脚下”到“眼前”的转变。
聚焦优化服务,实现“党群一心”。社区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放学后的托管时间,要聚焦全时间段的网格志愿服务。接庄街道三贾社区是“社区托管”服务的“领头雁”。今年以来,社区利用文明实践站阵地,添置活动设施,每逢周末、寒暑假向全社区开放。在本小区吸纳8名退休教师、艺术爱好者组成“辅导团队”,轮流开展书法软硬笔、锣鼓、象棋等活动,同时为孩子们无偿辅导功课。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又增加了书法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功能室,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
目前,接庄街道已在7个社区设站立点,常态化开展“小橘灯”系列教育公益课137期,线上线下接受咨询688余人次,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进一步增进党群情感,拉近邻里距离,营造和谐的社区大家庭氛围。
“四点半课堂”公益志愿服务品牌将教育服务延伸进网格,让孩子们“托管”不“脱管”,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下一步,接庄街道将组织辖区各社区继续开展“小橘灯”公益志愿服务,并通过开展不同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辖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网格精细化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