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融的当下,文化多元性和独特性愈发成为各国、各地区彰显自身魅力与身份认同的关键。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特定区域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其传承发展不仅关乎地域文化的延续,更对整个民族文化的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津派文化是天津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形态,历经数百年演变,融合码头文化的豪爽、商业文化的务实和民俗文化的质朴。从古老漕运码头到近代繁华商埠,从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到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津派文化以其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新的核心阵地,凭借丰富学术资源、顶尖专业人才和浓厚学术氛围,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深入剖析高校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创造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对推动津派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繁荣,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既能丰富地域文化研究体系,又能为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提供借鉴,促进地方文化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一、高校在传承发展津派文化中的多元角色
高校凭借专业团队和丰富资料,对津派文化遗产展开保护与传承。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泥人张彩塑为例,天津某高校组建非遗研究小组,深入杨柳青镇等地,收集濒危年画古版和泥人张彩塑手稿,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保存,建立完善数据库,为后续研究传承筑牢根基。此外,高校还积极参与天津地区历史遗迹的考古勘探与研究,还原历史风貌,让后人领略津派文化的古老魅力。
高校构建系统课程体系,将津派文化融入专业和通识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天津民间艺术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的艺术手法,并融入现代设计。学生设计出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历史专业设置天津地方史课程,讲解天津历史变迁,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兴趣。高校还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津派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
高校发挥跨学科优势,探索现代科技与津派文化结合的创新模式。在天津历史建筑保护展示方面,运用 3D 建模、VR、AR 技术,对五大道洋楼等进行数字化重现,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某高校与历史文化街区合作开发基于 AR 技术的文化旅游应用程序,游客扫描建筑即可获取历史文化信息和虚拟场景还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同时,高校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短视频、动画等创新表达津派文化。
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提升公众对津派文化的认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走进社区、企业、学校,举办文化讲座,分享天津相声、京剧等传统艺术魅力,讲解民俗文化特色。举办天津民俗文化展、津派书画艺术展等,展示民间艺术和历史文物。高校还与政府、企业合作,推动津派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提供创意策划等支持,开发出天津方言扑克牌等文创产品,既传播文化又创造经济效益。
二、高校传承发展津派文化的重要价值
津派文化独特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高校对津派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化繁荣注入活力。以天津相声为例,高校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其历史、表演技巧等,出版学术著作,举办创作表演大赛,将现代元素融入相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还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将津派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独特教育资源。学生学习津派文化,能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津派文化中的创新、实践和工匠精神,启发学生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学生能体会工匠精神,并将其融入学习和职业发展。高校开展的文化调研、创意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
弘扬津派文化中的诚信、包容等价值观,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津派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涵盖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等领域,带动地方经济增长,高校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化活动,也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和谐。
高校与企业合作挖掘津派文化的经济潜力。开发文创产品,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等艺术元素融入日常物品,满足消费需求并创造经济效益。在文化旅游方面,打造以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如 “漫步五大道,探寻津派文化” 项目,游客可游览建筑、了解历史、品尝美食、购买文创产品,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
三、高校传承发展津派文化的有效路径
完善津派文化课程体系,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如天津文学作品赏析、天津城市社会变迁研究等。增加趣味实用的公选课程,如天津方言艺术、天津美食文化等。组织多方力量编写涵盖津派文化多方面内容、图文并茂的教材,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项目、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加大科研项目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跨学科研究,开展 “津派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 等多领域研究。搭建多元学术平台,成立研究中心,整合校内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举办学术活动,建立学术交流网站和数据库。注重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化产品开发、政策制定等,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将津派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设置文化长廊、雕塑群等景观设施,举办津派文化节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制作精美短视频,如天津相声段子、历史建筑航拍视频等,提升文化知名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文化活动,邀请国外专家讲学,推动津派文化产品 “走出去”。
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创意、设计等服务,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共同开发津派文化主题手机游戏等产品。参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技术入股、人才输出等方式与各方共建园区,集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高校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持。针对文化产业需求,在相关专业设置文化产业方向,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中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挑战与机遇。高校需加强自身建设,紧跟文化发展趋势,利用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传播。同时,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及中小学合作,形成全方位文化传承体系,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文化普及和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津派文化的兴趣。通过各方努力,推动津派文化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高校也应不断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域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薛腾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