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文化博弈:当“鱿鱼”游向世界,“封神”为何遇冷?
2025年初,《鱿鱼游戏2》以首周6800万次播放量横扫Netflix全球榜单,覆盖93个国家和地区,延续了前作的“现象级神话”。而同期上映的《封神2》虽首日票房破亿,却因剧情逻辑混乱、人物塑造扁平,豆瓣评分跌至6.3,海外市场反响寥寥。这一对比折射出文化输出的深层差异——前者以“高概念+普世人性”撬动全球共鸣,后者困于“东方神话的翻译困境”。
“文化出海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精准的‘跨文化手术’。”现居美国洛杉矶的制片人田宇在接受环球网专访时指出。这位横跨中、澳、美三国的制作人,曾操刀多项海内外大型项目,包含商业及公益广告、直播剧集,客户包括天猫、百度、腾讯等头部国内企业。制作,在他看来,中国影视的全球化瓶颈,恰是破局的起点。
二、文化出海方法论:甩掉包袱、数据驱动、借力政策
1. “甩掉国内经验的包袱:从‘文化符号’到‘人性共鸣’”
《鱿鱼游戏》的全球成功,源于其将童年游戏嫁接“大逃杀”叙事,形成“陌生化共鸣”。而《封神2》在上一部的成功后,不敢放开手脚继续革新,却因叙事冗长、价值观隔阂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在海外口碑平平。田宇认为,文化符号的“翻译”需剥离表象,直击人性共性。
他提到在澳洲制作的WWF公益项目《Yu 你有关》中,摒弃了国内常见的说教式环保宣传,转而以“第一视角潜水纪录片”形式,通过海洋生物的情感化叙事打动观众。项目最终在东南亚实现超百万次播放,并被蓝丝带公益基金会转发。“观众不会为‘文化优越感’买单,但会为‘共情’付费。”田宇总结道。
2. “大数据+小步试错:用算法锚定市场缺口”
Netflix的全球化战略为行业树立标杆——其通过用户行为分析锁定“悬疑惊悚”“阶级寓言”等全球高需求题材,并以“本土团队+国际标准”模式生产内容。田宇在美国制作的多部短片中,借鉴了这一逻辑:通过小范围低成本的尝试,验证了“数据驱动创作”的可行性,从而优化创作内容和方向,等待爆款的诞生。
3. “政策赋能:学习其他国家的‘国家+资本’双引擎”
其他国家政府通过“内容产业振兴院”提供30%的制作补贴,并与Netflix签订税收优惠协议,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反观中国,尽管“一带一路”合拍协议逐步推进,但跨境资金审批繁琐、政策支持碎片化等问题仍制约着出海效率。“政策红利需要转化为产业动能,比如设立‘影视出海专项基金’,或与东盟国家共建合拍片配额制。”他建议道。
三、中国文化出海方案:技术、人才与营销的三角革新
1. 技术破壁:虚拟制片与无人机航拍的工业化应用
《鱿鱼游戏2》采用LED虚拟影棚技术,将外景成本降低40%。“技术不仅是降本工具,更是叙事语言——它能打破文化的地理边界,让‘中国故事’拥有好莱坞级的视觉通用性。”
2. 人才国际化:从“单兵作战”到“全球脑库”
韩国通过引入国际导演(如日本的三池崇史)探索合拍模式,而田宇的团队长期与美国本土专业广告和影视团队合作,汲取先进的国际视野和成功经验,实现自己的突破。他强调:“中国团队需要建立‘跨国人才库’,以项目制整合资源,而非依赖单一文化视角。”
3. 营销创新:让内容成为“社交货币”
Netflix为《鱿鱼游戏2》设计的“线下游戏快闪+TikTok挑战”策略,覆盖250亿次曝光。在长期的海外生活中,田宇结合当地小商户的营销痛点,采用前期内容拍摄加后期数据分析的模式,帮众多海外商家解决了“拍什么,怎么拍,怎么用”的问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海外商户的营业额突破,并在广告行业中建立了自己的IP。“营销不是后期补丁,而应与内容同步全球化——让观众成为传播链的一环。”
四、结语:在“他者”语境中寻找东方叙事的“最大公约数”
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本质是方法论的对撞。田宇认为,中国影视的全球化突围需三步走:以数据取代臆测、以协作取代封闭、以人性取代符号。“当我们的故事既能让北京的观众喝彩,也能让洛杉矶的观众沸腾,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胜利。”(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