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旅游市场重构中的“反向力量”
在“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反向旅游”作为一种逆向消费行为,正在重塑旅游市场的价值逻辑。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新旅游消费趋势报告》,“反向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40%,成为疫后旅游复苏的重要增长极。聊城大学逆旅拓境先锋队以鲁西地区朱老庄镇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反向旅游”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二、样本解析:朱老庄镇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瓶颈
朱老庄镇“一城三水·三生和美”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以赵王河新村、新城海村为试点。这两个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人文景观,具备发展“反向旅游”的天然优势。调研发现,景区内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徒骇河等水系蜿蜒而过,为景区增添了灵动之美。同时,朝晖果木种植合作社的采摘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乐趣的绝佳机会。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景区在“反向旅游”发展方面的情况,团队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游玩项目、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在基础设施方面,景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道路、停车场等设施较为完善。然而,部分民宿的住宿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游玩项目方面,除了现有的采摘、观光等项目外,景区还应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此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尽管景区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在知名度方面,与一些热门旅游景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许多游客表示,之前并不了解该景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才选择前来游玩。这表明景区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景区的曝光度。此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竞争力。在“反向旅游”市场中,游客对于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需求日益增长。而目前景区内的一些旅游项目和产品,在特色打造上还不够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对策建议:构建可持续的反向旅游生态系统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与聊城市朱老庄镇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对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在宣传推广方面,团队建议景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例如,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展示景区的自然风光、特色民宿和丰富的旅游活动,吸引更多潜在游客的关注。同时,可以与旅游博主、网红达人等合作,邀请他们前来景区体验,并通过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团队在赵王河新村调研
在品牌打造方面,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提出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品牌。例如,以前农村土地里常见的野菜野果其实是中草药。基于这个思路,团队大胆创新,提出可以将“大众中草药”作为切入点,赋予赵王河村文旅项目“健康养生”的主题,打造“药膳小吃街”,发展以草药小吃、药膳美食、草药饰品、文化艺术品为主的健康养生商品,逐步创建“朱老庄中药膳食小吃街IP”和“健康养生园区名片”。一旦成功,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服务也将在朱老庄逐步发展壮大,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队员们认为景区应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结合“反向旅游”的特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例如,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开展文化研学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推出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在旅游服务方面,可以依托乡村人文景观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民宿集聚区项目。按照“商业+民宿”“民居+民宿”的模式,建设叠院民宿、独院民宿等多种类型,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供轰趴、团建、休闲、度假、疗养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旅游体验。
四、结论: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跃迁
朱老庄镇的实践表明,景区发展应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核心任务,以“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聚落”双轮驱动,打造集休闲农业、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乐园、产品变商品”的转型发展。
聊城大学逆旅拓境先锋队的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为朱老庄镇旅游度假村景区在“反向旅游”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深入交流,队员们对“反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相信在未来,随着对“反向旅游”市场的不断探索和开发,朱老庄镇旅游度假村景区将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市场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不一样的乡村旅游魅力。(聊城大学 宋佳慧 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