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平原的村落小径上,一位驻村书记端着粗瓷碗奔跑的身影,成为了新时代干群关系的最美注脚;而在万里铁道线上,一列列飞驰的列车、一个个忙碌的站点,则无声诉说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永恒初心。董桂林的“蹭饭”之举与铁路系统的服务实践,虽场景不同,却殊途同归,共同诠释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髓——当服务者俯身倾听、以心换心,便是“连心桥”最坚实的墩基,无论这桥是架在田间炕头,还是横跨大江南北。
破壁:从“添双筷子”到“敞开站门”——用温度消除距离。董桂林以“添双筷子可中”的质朴方言,消解了干群间的无形藩篱。在铁路系统,这份“破壁”同样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无阻碍”的通道设计,让轮椅旅客、盲人朋友也能便捷出行;体现在“妈妈驿站”的温馨角落,为带婴母亲提供私密哺乳空间;体现在“慢火车”的坚守,几十年如一日穿行于偏远山区,票价低廉却承载着老乡们的生计与希望,成为流动的“民生专列”。正如董书记带“伴手礼”、留“董氏粮票”形成情感对流,铁路部门通过票价普惠、重点旅客预约、站车爱心接力等机制,将单向运输服务升华为双向关怀的温情纽带。当101岁老奶奶执意包饺子时,那份情谊与老乡踏上慢火车时露出的安心笑容,其情感内核何其相似——服务的温度,在于看见并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人。
问诊:从“灶台议事”到“车厢恳谈”——在流动中感知民需。董桂林在饭桌上倾听“灶台漏风”、“孙子学费”等民生痛点。铁路系统的“移动议事厅”则在飞驰的车厢、繁忙的候车室。列车长巡视车厢时的主动询问,12306平台上数十万条旅客留言的汇集分析,春运期间在重点车站设置的“民情驿站”,都是感知民意的“听诊器”。这不仅是收集“座位不舒服”、“WiFi信号弱”等表层诉求,更是在动态捕捉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趋势、民生改善期待等深层次信息。董书记说“检查工作要看冰箱”,铁路部门则坚持“服务提升要看旅客体验”——无论是依据大数据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加开务工专列,还是针对老年旅客优化购票界面、推广“铁路畅行码”,让钢铁动脉的每一次搏动,都精准回应着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
赋能:从“流量带货”到“路网兴农”——让动脉滋养末梢。董桂林用短视频带货,将流量转化为滋养乡村的活水。铁路部门则依托庞大路网和物流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高铁快运、冷链专列让深山里的时令生鲜48小时直达都市餐桌;“铁路消费帮扶”专区在12306平台上线,为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开辟“线上出山”的绿色通道;公益性“慢火车”的车厢变身“流动集市”,成为老乡们销售土特产、展示民俗风情的独特窗口。这与董书记“蹭饭-记录-带货-反哺”的闭环异曲同工。当董桂林镜头下的百岁老人绽放笑容,当铁路帮扶专列载着丰收的果实驶向远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输送,更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延伸和资源的精准对接,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路通百业兴”的振兴图景。
正名:从“纪律红线”到“铁律护航”——在规范中传递真情。董桂林以“身份归零、双向付出、阳光操作”的实践,在纪律红线内守护鱼水情。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廉洁高效、安全正点更是铁律。严格执行运输纪律,公平公正分配运力资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货运办理流程,推行“一网通办”;在春运等关键时期,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亮身份、作表率,与旅客同候车、共坚守。这些举措,与董桂林婉拒啤酒、高声告知邻里回赠物资的“阳光操作”一样,都是在用规范透明的制度、严于律己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每一次安全抵达、每一次高效服务中得到最有力的印证。
董桂林那只辗转百家灶台的粗瓷碗,盛满了最质朴的为民情怀;纵横神州大地的钢铁动脉,则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从田间地头的“一碗热饭”,到跨越山河的“一路平安”,服务的形式在变,场景在变,但“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历久弥新。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与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汽笛交响共鸣,唯愿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和铁路工作者,都能秉持这份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将党的政策化为暖心的行动,将发展的红利变成百姓碗里的米香、旅途中的顺畅。毕竟,人民满意与否,始终是丈量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尺;而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桥,正是在这一次次俯身倾听、一次次用心服务中,愈发坚固宽广,通向更加美好的远方。(张磊)